新文化运动与“激进主义”(8)
2015-02-13 01:00
导读:第三,民族主义和大一统情结排拒和平发展的「联省自治」。 激进思潮泛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中国处於屡受列强侵略的贫弱地位。如何改变这个状况?
第三,民族主义和大一统情结排拒和平发展的「联省自治」。
激进思潮泛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中国处於屡受列强侵略的贫弱地位。如何改变这个状况?以胡适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内因是主要的,主张着重内部的改革。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另一派则认为祸根是帝国主义。他毫不含糊地说:「我深信外国的资本主义是致中国贫乏的唯一原因。」再加上在他看来,「像中国这样的知识幼稚没有组织的民族,外面政治及经济侵略又一天紧迫似一天,若不取急进的Revolution,时间是否容我们渐进的Evolutionkn呢?」(41)他的这种急於从列强欺压下拯救中国的情绪,是与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人民长期 结的民族主义难分难解的。
当时响彻南北,此后又长盛不衰的「打倒帝国主义」或「打倒列强」的口号,除了个别时修有武力抵抗外敌入侵直至侵略者降服,或推翻外国政权的推进世界革命的含义外,基本的要求是:1、收回被割据的领土和租界;2、取消不平等条约;3、收回关税自主义的要求。胡适等人的主张,是通过内部的制度改革,发展经济、文化,澄清吏治,实现法治,以文明形象和实力,和平谈判,收回利权。而在陈独秀等人,则一反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张,认为这些都缓不济急,应该用武力手急速实现这些目标。
与此相关的是如何实现国内和平和国家的统一。在陈独秀等人看来,各地的军阀都是帝国主义的工具,用此他们支持孙文和国民党武力统一和北伐的主张。胡适等人则支持陈炯明、唐继 、超恒惕等地方实力派的主张,实行「联省自治」,逐步和平统一。(42)
胡适等人对内对外的主张不过是新文化运动揭橥的「修身治国」之道的延伸,但在当时就被视为支持「军阀割据」,后来更赢得一顶「买办文人」帽子。陈独秀等人的慷概悲歌迅速压倒了胡适等人和平变革的呼号。这个现象后面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代代相传的大一统情结和浓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四、两拯化的思维方式与「党军」结合的恶果。
前面已经说过,新文化运动本来是各种流派兼容并包、自由辩的思想文化运动。在这样的文化环境(制度和氛围)中,所在皆有的极端思想将得到自然的化解。可是,在国民革命兴起的地方,这样的思想文化制度的精神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非黑即的两拯化思维方式,而且以政权和军队为后盾。文化的警察和法官,取消了文化自身的消解和淘汰功能。
办军校、编练「党军」,是国民革命的特点和赖於兴起的基石。蒋介石是这样训练军校学生的:「古人云: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余更续数语曰:不为信徒,便为叛。更进一言曰:不为同志,便为冠分。盖天下事不是则非(不准则退)理固然也。」(43)身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的毛泽东也斩订截地说:「……中国革命派反革命派已到了短兵相接时候……在中国现在时候一切中立派的人中立派的报都一定迅速变其态度,或者向左跑入革命派,或者向右跑入反革命派,从前灰以的中立的面具现在是不能再戴着了。」(44)毛与蒋,一文一武,认识完全一致。毛泽东远进一步说明,如果广州的革命军队占领了上海,「《时事新报》之类一定发封(也许《醒狮周报》在所不免)。言论只让多数人自由,那少数人的自由一定给他剥掉,和着以前恰恰相反。这时候中间派一如在广州之不能公开宣传。」(45)后来,国民革命军打到上海,毛泽东梦寐以求的以革命和多数人名义剥夺言论自由的局面果真实现,但毛本人的言论也屡被剥夺之列了。
蒋和毛的上述主张,按其极端性来说,远远赶不上朱谦之。朱不过是介书生,他的「宇宙革命」革不掉北大的一片破瓦,而给新文化运动增添了几分热闹。蒋和毛的背后有枪杆子,「言出法随」,老面姓只能徒呼奈何。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不是要追究激进思潮泛滥的原因吗?历史事实给我们的启示是应该正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