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世俗生活的审美图景─对90年代中国审美风尚变革(2)

2015-03-30 01:01
导读:这里,所谓"世俗化",同一般意义上的"庸俗"、"低级"等等,是有所差别的。如果说,整个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显著改观,突出表现了那种同最一般的物质

这里,所谓"世俗化",同一般意义上的"庸俗"、"低级"等等,是有所差别的。如果说,整个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显著改观,突出表现了那种同最一般的物质利益相一致的大众意志、大众实践的急剧扩张;那么,在社会审美风尚的变革进程上,"世俗化"的特征正体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层面上,对于那些体现最广大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欲望、体现普普通通的生活满足的对象和事件的爱好与感动。在这里,人们没有伟大的理想冲动,没有宏大的生活目标,也没有坚毅不拔的精神信仰,有的只是实现人际间在日常生活中那份脉脉温情的渴望、满足生活基本享受的热情。可以说,这种"世俗化"的审美风尚特征,一方面再现了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进程的基本脉动,另一方面则再现了当前中国社会群体精神的存在情形。我们从中不难看出,首先,90年代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变革,具有一种对于理想精神价值的消解性。它意味着,人们不再把确立生活的远大精神理想当作一个现实的目标,也不再把重建生活的崇高意义当作自身行动的前提。相反,在日常生活的具体活动中,人们开始把自己的眼光从理想的天空收了回来,投向脚下的现实;生活的精神意义逐渐为日常活动的物质要求所代替,思想的追索道路为现实物欲的扩张冲动所截断。这样,为了实现当前利益和需要而从事的每一项生活活动,都这样或那样地指向了种种非常现实而具体的过程,并且力图从这些现实而具体的活动中获取直接的享受。生活变得非常实际,同时也变得令人可亲可近,是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日常需要而进行的活动过程。在这种取消了精神的理想性和崇高性的日常生活过程中,人们所产生的,便是一种对于自身生活的感性表达和表达的快乐,一种源于最基本的生活热情的自我感动。 中国大学排名
其次,90年代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世俗化"特征,具有一种相当鲜明的物质主义倾向。对于90年代的中国大众、尤其是城市居民来说,物质富裕如今已不是一个不可实现的目标;至少,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满足,正取决于其占有物质的丰富程度。由于社会物质生产和积累的规模日益迅速地扩大,今天,人们所能够掌握的物质条件已经越来越丰富,所以,对于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而言,在物质富裕的同时,要求获得一种令人满意的生活享受,也就不是什么奢侈的或不道德的事情了。因此,在"世俗化"特征的背后,我们总是可以看到一种大众物欲冲动和满足的感性形式,即:"美"仅仅是作为一个物质富裕的生活象征而存在;对"美"的感动和欣喜,由于物质上的可靠保障而益发地强烈且令人难以自持。生活之"美"不再享有往日高贵的精神气质,而成为一种点缀日常物欲满足的装饰材料;"审美"不再是超度芸芸众生的理想价值之境,它已然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编织漂亮外衣的感性凭据。
于是,整个90年代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变革进程,在"世俗化"的方向上显示了:日常生活的享乐追求不仅改变了大众的文化价值理想,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活的审美表现形式。人们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极端感性地构筑了日常生活的审美价值:富足与安逸是人在现实中的基本追求,对它的表达与满足则给了人们一种快乐的安慰。对此,90年代崛起于文学创作领域而又为广大中国读者欣然接受的所谓"打工文学",便做了一个非常生动的说明。《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我的财富在澳洲》、《上海人在东京》……这些小说往往以"出国"、"海外发迹"为叙事编码内容,在文学释义的广泛性上,将艰苦创业的乐趣置换为个体对物质占有的现实成就感,并以此来为大众提供有关"幸福生活"的世俗指南。浪漫的文学热情包裹着巨大的物质幻想,在审美价值领域横冲直撞,把精神体验的"崇高"当作一个遥远的神话故事逐出了日常生活的具体过程。它在以锐不可挡的姿态横扫一切精神目标的同时,充分显示了自己同整个社会大众利益相一致的审美本质──宏大的精神抱负无法为今天的需要生产出直接的欢娱,实在的生活更要求有一种同样实在的享乐形式来落实它的存在价值。所以,法拉里跑车、乡村别墅、法国红酒注定要取代精神信仰的本体位置,成为每一个在平常日子里渴望过上"幸福"生活的中国人的审美之源。这里,现实生活的直接功利要求,不仅在世俗人群中以一种最浅近的方式确立了自身的美学指向,而且以感性的审美形式侵入了人的文化意识之中,成为本世纪最后年代里中国社会最具力量的存在。如果说,生活在这里以它自己的标准制定了一整套审美表达的方式,那么,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世俗价值的形象确立。它表明,审美不再是精神饥渴者的诗意表达,而是大众在日常范围内对于物质满足的快乐想象;美从理想精神的高峰降回到了人世生活的享受之中,成了大众利益的浪漫外观。审美既已摆脱了理想精神的维度,人们也就无须为自己彻底沉湎于世俗享乐中而感到惭愧──何况享乐过程又总是如此巧妙地确认着每一个个体存在的现实目标,令人从未有过地尝到了某种轻松惬意的快感。
上一篇:“艾罗斯特拉特”:跳出人类来审视人类的范本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