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生活的审美图景─对90年代中国审美风尚变革(4)
2015-03-30 01:01
导读:3、在一个不追求精神活动的创造性及其历史深度的时代,整个社会审美风尚的流变,在当下过程中高度激化了大众对于生活的审美消费狂热。这正是90年代
3、在一个不追求精神活动的创造性及其历史深度的时代,整个社会审美风尚的流变,在当下过程中高度激化了大众对于生活的审美消费狂热。这正是90年代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又一个特征。
进入90年代,中国大众的审美趣味基本上是趋于消费性的。人们直接以物质满足、感性娱乐为价值目标,追求的是一种并不体现现实文化的创造性过程和意义的生活活动。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曾经被设想为充满意义、价值的创造经历,那么,如今,它已经被最大程度地当作人的日常生活的直接消费领域,其中洋溢着放逐意义和实现物欲满足之后的的巨大喜悦。各种"名人"传记、生活类杂志的畅销,各种国外名牌服饰的流行,以及各种电视肥皂剧的高收视率(《我爱我家》、《欢乐家庭》在这方面颇具典型性),等等,均充分表明:今天,人们主要是从日常消费的意义上来理解生活的美学性质,并在日常消费的广泛性中实现自身生活的"审美化"过程。日常生活就像一座硕大无朋的巨型"超市",人们穿梭游动在巨大而拥挤的货架之间,生活之美仿佛那堆积在人们头顶上的美仑美奂、林林种种的商品,形象的"审美"外观下充塞着人的消费冲动和惊喜,浓缩了人在生活中日甚一日地变得强烈起来的占有欲望。具体生活过程与审美之间必要的心理审视距离消失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实现与大众在直接消费过程中的满足程度产生了特定的一致性──越是能够直接进入大众日常消费领域的对象,也就越是能够唤起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想象力。就此而言,90年代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流变,显示了某种新的消费性意识形态话语的出现:追求物欲满足的物质主义和强调感官快乐享受的感性主义,便是这一话语的极端表现形式,而大众日常生活意志则是消费性意识形态话语践行自身权力的基本保障。在这里,我们看到,一方面,大众日常生活意志的坚定性,维护了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权利及其感性选择。由此,在社会审美风尚的现实流变中,价值的天平无疑倾向了大众需求这一边──充分体现大众的生活利益和满足标准,充分再现大众的文化价值态度,是决定90年代中国社会审美风尚流变的最终因素。另一方面,大众日常生活满足的实现,又不断再生出范围更为广大的新的占有欲望;感性快悦既是生活的形式,又成了生活的直接动力。这样,"美"作为一个生活的形象符号,总是同日常生活享受的具体性联系在一起,在具体生活活动中不断修饰着大众日常生活意志的实践形式。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应该说,90年代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流变,自有其不容小觑的积极现实意义。它从具体生活层面,完成了当代中国文化的特定转换──重新确立了感性价值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功能,重新塑造了大众的文化形象。这尤其对于一向把道德理性和政治诉求放在很高位置上的中国人来说,确已形成了一种大面积的冲击,并且也具体地体现了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运动方向。当然,这不等于说我们可以回避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诸如享受与创造、物欲冲动与理想精神、形象与意义的矛盾,等等,仍然有待于我们去深入思考和解决。
二、 中国社会审美风尚变革前景
90年代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变革现状,提请我们注意这样两点:
第一,在整个社会审美风尚的流变中,大众日常生活意志的具体选择立场无疑是决定性的因素。它规定了人们在自身日常生活层面上的审美价值取向,规定了日常生活的趣味表现方式和表现途径,从而也决定了日常生活与人之间的现实审美关系。因此,在我们考察90年代中国社会审美风尚变革及其未来发展前景的时候,有必要关注社会审美风尚变革运动背后的深刻价值动机,以及这种价值动机与大众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日常生活意志的强烈高涨和精神崇高性的淡化(失落),构成了90年代中国社会审美风尚变革中的两个显著标志。这种矛盾性的存在尽管不是绝对对立的,但它却会在一个很长时间里制约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发展,制约中国大众对于自身生活的现实追求。对此,在我们策略性地把握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发展前景之时,必须加以深刻的关注,即始终考虑到感性与理性关系的现实结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审美风尚发展所可能产生的实际影响。特别是,在具有强烈政治理性传统的中国社会,我们有必要关心:在大众生活日益脱离单一政治意识形态控制的情况下,张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感性满足本身所具有的现实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