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世俗生活的审美图景─对90年代中国审美风尚变革(5)

2015-03-30 01:01
导读:从现有情况来看,今后相当长时间里,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发展,大体将在继续保持既有方式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这样几个趋势: 一、社会审美风尚的发

从现有情况来看,今后相当长时间里,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发展,大体将在继续保持既有方式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这样几个趋势:
一、社会审美风尚的发展,将愈益同整个社会的大众日常生活需求和满足形式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与大众直接生活利益的内在互动关系。它要求我们在关注社会审美风尚变化、发展的时候,要有意识、突出地强调大众意志的构成及其现实取向的实际意义,进而在整个社会文化建构过程中充分包容日常生活体系的合理目标,以便在强化现实文化的大众利益基础上,保持社会审美风尚发展与大众之间的良性关系及其稳步发展态势。
二、大众日常生活的发展趋向,将突出强调个体感性的地位和现实要求,更加明确地追求日常享受的生活动机。尤其是,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实生活中的物质积聚和增长将以一种更为猛烈的态势呈现在人们面前,物质享受的现实诱惑及其实现前景将不断推进人们对于生活现实的感性认同。也因此,在社会审美风尚的具体表现上,价值意义层面上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将继续存在并有所扩大。同时,这种矛盾反映到大众日常生活的各个具体过程中,还有可能引发人们对于生活现实的新的困惑。不过,在这里,我们仍然应该注意到,在社会审美风尚的发展中,一方面,感性动机的高涨虽然有可能以一种片面的形式,抑制人在实际生活中的内在理性的发展和功能,但是,由于现实生活本身并不处处、时时都体现了充分理性的规律,也并不总是要求人以一种纯粹理性的态度去对待生活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因此,大众日常生活完全有理由沿着感性享受的方向前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如何去适当调整生活的感性机制,不致使感性泛滥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唯一内容和要求,而是能够与人的内在理性不断地加以调适。另一方面,在社会审美风尚的具体变动过程中,感性享受的发展有可能在一个特定层面上激发人们对于实际生活的新的信心,从而使生活本身充满新的活力和丰富性。这一点,对于长期处在政治权力和道德理性压抑之下的中国人来说,显然更有它的实际意义。换句话说,我们在考虑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发展问题时,必须经常注意到本国文化的既有背景和它的历史特殊性,充分注意社会审美风尚发展与大众现实利益之间的一致性关系。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三、社会审美风尚的持续发展,将更加密切地体现出其与文化传播体制之间的直接联系,由此并强化文化传播体制在现实生活中的功能,强化文化传播方式的具体改进。这其中,以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为主体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体的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扩大。事实上,在90年代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变革进程中,大众传播媒体实际上就已经起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引导、鼓动甚而诱惑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90年代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变革,始终是同大众传播媒体本身的发展直接相关联的。大众传播媒体的功能细分(例如电视、广播媒体中音乐台、体育台、教育台、儿童台等的相继出现,报刊中时事类、生活类、女性类等的区别),以及各各不同的趣味指向或技术特性,深刻影响了中国大众的现实追求和生活想象。无论是日常生活享受的最初动机,还是对于具体生活方式、生活目标和生活过程的理解、把握,人们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大众传播媒体的有意识的调节控制,在一定意义上成了大众传播的又一种复制产品。广播电台的"流行音乐排行榜",既发布着乐坛的最新动向,又是人们关注和消费音乐文化的强有力指南;电视里的"健身潮"、"消费驿站"、"电视购物"……不仅带来了各式各样的生活信息,同时也有力地催生了所有电视观众对于美好生活的热情憧憬;报纸、杂志上连篇累牍的"汽车时代"、"时尚精品"、"家居装饰"等等,则在一片诗意的文字间埋伏了巨大的大众消费前景。人们已经无力也不可能逃脱大众传播媒体设下的包围圈,只能欣然悦然地跟随各种媒体的引导,满怀希望地走入形形色色的现实空间之中,寻找生活的幸福感受。应该说,大众传播对于社会审美风尚的这种实际引导,其功能和意义绝不可低估。因为毫无疑问的是,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过程及其具体形式,早已不再局限于以往那种纯粹个体自主的活动。大众生活的多样化及生活选择的丰富性,已经使得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无可回避地进入了整个社会的结构性秩序之中;每一个人的生活选择都必定要从整个社会中获得自身的参照或认同。在这方面,大众传播媒体因其技术上的优越性和信息收集与传播上的广泛性,成为现代社会大众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存在力量。可以相信,随着中国社会文化传播机制的不断完善,随着大众传播媒体技术能力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其对于社会审美风尚的引导和制约功能也将进一步得到加强。由此,便对大众传播媒体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体制和方式提出了特定的要求:一者,大众传播媒体在强化自身的政治和道德舆论功能的同时,必须时刻注意能够将舆论的政治和道德效应同大众生活的实际需要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以便使自身的宣传功能可以更为有效地实现于具体生活过程之中。二者,社会审美风尚的引导和制约,同样存在一个精神价值尺度的问题,即大众传播媒体必须经常考虑到,在一个高度发达的技术时代,大众对于传播活动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他们在接受、认同大众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往往又缺少全面审慎的深入分析能力和条件。他们在面对越来越密集、越来越快速的大众传播信息的时候,往往单方面地依从了大众传播媒体的诱导,应而他们往往也是最容易受大众传播媒体影响的群体。这样,对于大众传播媒体而言,如何在传播过程中确立自身有效的价值体系,以及如何使这种价值体系的目标能够积极健康地引导社会审美风尚的发展,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毋庸讳言,在整个90年代中国社会审美风尚的发展过程上,大众传播媒体的价值引导功能和方式有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存在不少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和投机取巧的行为。而就目前情况来看,要想真正形成一种开放、稳定、有序、健康和能够为大众所认同的价值引导机制,不仅需要所有媒体的共同努力、综合作用,还要求我们能够有一种比较健全的价值评价意识,并且建立起一套相对完善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以便同时对大众传播媒体的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上一篇:“艾罗斯特拉特”:跳出人类来审视人类的范本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