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对话、发展、建设—西方文化思潮与当代(7)
2015-06-13 01:21
导读: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方向的探索相异,中国思想界的另一种声音也颇为值得重视:即在知识界日益成为重要精神现象的自由主义声音。我们目前所见的
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方向的探索相异,中国思想界的另一种声音也颇为值得重视:即在知识界日益成为重要精神现象的自由主义声音。我们目前所见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方面是从各种层面对新老自由主义原则和观点的肯定、宣传;另一方面是对自由主义文献的历文资源的挖掘。这两者相在一起,形成了自由主义在当代中国思想界不小的浪潮。中国学者对自由主义的解释可以说是出于需要的“老调重弹”。一篇文章如市说:
“自由主义的出发点是人,而且是作为个体的人,它主张个人的尊严、自由、权利的来源不在别处,仅在于人自身,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国家的权力基于个人的同意,他们为调整、规范优于单独生活的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而让渡了自己的部分权利。”
当然,,这里没有太新鲜的东西。自由主义理念发展了近三百年,无论是英美传统还是大陆(德法)传统,其内涵都已发挥到淋漓尽致。中国学者的任何解说已都不再新鲜。应当说,自由主义是什么,对当代中国学人来讲,已不是什么神秘的、不可认知的东西,然而,自由主义对当代中国的意义何在?自由主义能否使中国走主现代化之路?自由主义能否取代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的实践功能的历史价值何在?在当代中国,这不能不是一个问题,而且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话题。纯粹地作为一种思想史来谈论自由主义,就如在学院的课堂上谈论任何一种学科对象一样,缺乏它的实践品格。
在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个“自由主义怪物”的时候,发现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对它并没有一次认真的清理。本世纪初以来的中国历史选择了激进主义和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在20年代昙花一现以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随着自由主义大将胡适的退隐而走向边缘。80年代自由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是以“启蒙”的名义登堂入室的。可以这样说,80年代以来,中国思想舞台上“自由主义第一次有着一展自己身手的历史际遇—这个际遇走由于激进主义的全面受挫而造成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分析这样的历来际遇的成因需要很长的篇幅。我只想在这里指出,历史性的思想运动并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创造物。在这里应得着一句老话:规律是无可违避的。有些学者已注意到从描述历史表象到具体地研究现代历史运动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客观可能性空间”、“中介性过渡社会”等概念,从而使人们开始注意到“历史的现实可能性”这样的历史哲学问题。
“激进主义的全面受挫”意指本世纪初以来中国思想进程的社会性特征。这个特征又很有力地说明了:作为思想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受到历史制约的限度是有弹性的。我引一段文字来说明这个观点:“须知立宪在中国的实现并不是全无可能的,即便到了1905年之后,也还存在着立宪的微弱前景,还有一些号召力,特别是对那些从旧营垒中渐次觉醒过来而又害怕革命的人们。……历史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但清王朝却没有一个认识这些条件的人。
纵观现代中国,谁又能明明晰晰地认识到激进主义既合理,又有超过历史限度的不合理性呢?谁来把握这个“度”呢?思想史的不成熟只有让历史的动荡来惩罚了。过激的激进主义主张,把一些可能的历史际遇丧失,把一些历史的合理性丧失,从而一次又一次地让我们从原点起步。
以“文革”为标志的激进主义的失败,使自由主义大模大样登堂入室。中国的社会主义者,本来可以在本世纪20—30年代思想上综合启蒙运动以来的合理化精神成果,从而使历史走上渐进的路,然而,事实不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者,本来可以在40—50年代按照毛泽东的设想,走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完成一个漫长的过渡期,然而,事实也回答说:不!历史的合理性就在一瞬间与我们擦肩而过。
我们目前面临的自由注意思潮的全面挺进,不客气地讲,是又一次思想的“激进方式”的出场。这是一种忘乎所以式的历史运动的回光返照。只要看看本世纪20—30年代许多知识分子一觉醒来就时髦地宣称自己为“社会主义者”一样,今天的不少人以“个人”、“自由”、“权利”、“公正”等口号身称自己是捍卫人类基本价值的“自由主义者”。它的出场是以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演变”的受挫为历史性前提的。当然,这本身是一种历史的合理性。一切对此持批评和怀疑态度的人,首先应当检讨的是:历史为什么走到这一步而不是走到另一步?稍纵即逝的历史条件是如何未被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