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身的“放逐”及其影响(2)
2015-06-17 01:45
导读:如果我们试着将三者作为宗教体验的性质搁置起来,而把它们看作是对日常心理经验的描述,那么这三段文字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何种因素造成的呢?导致
如果我们试着将三者作为宗教体验的性质搁置起来,而把它们看作是对日常心理经验的描述,那么这三段文字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何种因素造成的呢?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可能是多样的,但想象力和感受力在其中的作用无疑是不容或缺的。在对日常心理体验的描述中,想象力和感受力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想象力是否足够精细,对于文字描述的最终形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现在我们再将这三段文字还原为对宗教体验的描述,然后再来看一下,这一结论是不是会有所动摇呢?由于上述三段文字所涉及的都是以冥想为核心内容的宗教实践。而当一个人进行宗教冥想时,如果我们不承认真地有什么神秘力量在发挥作用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他在冥想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将会更多依赖想象力和感受力。我们甚至可以说,冥想时的心理体验完全来源于体道者的想象力。
这里,我们实际上又引入了另外一个问题:既然想象力是导致不同宗教体验和记述宗教体验的文体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那么,又是什么使得不同文本之间的想象力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差别呢?
想象力的发挥无疑与对它的培养向度有着直接的关联。这一点,在我们对上引材料的思想背景作进一步地分析以后,便会彰显出来。我们依照时代的先后顺序,依次分析这三段文字。
第一段文字出自《真诰》。如所周知,《真诰》为道教上清派的经典文献,而上清派又以存想神真为其根本的道法。《云笈七签》卷二十三“求月中丹光夫人法”很可以表现上清派道法的基本特点:“求仙之道,当以夏至之日夜半,入室南向,眠坐任意,闭眼内思月中丹光夫人姓讳,形长八寸,分头作颓云之髻,著丹锦裙,口衔月光,入兆身心绛宫之中,须臾月光散为黄气匝绛一形。夫人在月中央采空青之林,散拂黄气之中,口吐阳精赤气,以灌兆形,从向匝外。黄赤二气更相缠绕,洞映一身,夫人以紫书丹字六音,授于兆身。便引黄气二十四过咽,引阳精十二过咽,止即叩齿二十四通,仰祝曰:……。毕,咽气二十四过,咽液十二过,止便服紫书丹字。行此道八年,夫人授兆丹书真文、月中玉珰,令飞升上造洞阳之宫”。这段材料为我们提供了有意识地培养想象力的典型个案,它不仅要求修道者要想象出神灵的“姓讳”,而且还要细致地想象出存想对象的服色,甚至还包括发髻的形状,如上文中提到的“颓云之髻”。将这段文字与材料一联系起来,我们便可以发现材料一对宗教体验的精细描述,与上清派道法对存想内容的要求正相一致。在经过有意的培养之后,原本无法得到类似体验的人,渐渐也会有与此相似的宗教体验。《真诰》卷一曾经提到:“先共道诸人多有耳目不聪明者”,陶弘景在注文中指出:“此杨君自记也。长史年出六十,耳目欲衰,故有咨诸杨,不欲指斥,托云诸人”,由于最初许穆无法体验到神灵的降临,杨羲便指责他耳目不灵。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以后,许穆也有了类似的体验,《真诰》卷三记灵照夫人降临一段,记载的便是许穆的宗教体验,其中也详细记述了灵照夫人的服色:“夫人带青玉色绶,如世人,带章囊状隐章,当长五丈许,大三四尺许。”
材料二记述的心理体验,与材料一相比,刻板、程式化和概念化,或者形象一点说,“卡通化”,是其显著的特征。这样一种心理体验,与钟吕系内丹道法所追求的目标密切相关。存想之法,在钟吕系内丹道法中,只是一个辅助性的阶段,《钟吕传道集》对此有详细论述:“钟曰:如阳升也,多想为男、为龙、为火、为天、为云、为鹤、为日、为马、为烟、为霞、为车、为驾、为花、为气,若此之类,皆内观存想如是,以应阳升之象也;如阴降也,多想为女、为虎、为水、为地、为雨、为龟、为月、为牛、为泉、为泥、为船、为叶,若此之类,皆内观存想如是,以应阴降之象也;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既有此名,须有此象;五岳九州、四海三岛、金男玉女、河车重楼,呼名比类,不可具述,皆以无中立象,以定神识,未得鱼则筌不可失矣,未获兔则蹄不可无矣”。既然存想的内容并不重要,只不过是与体内阴阳二气的升降相对应的概念化心理想象,那么想象的内容,只要能够约略近似也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如在目前的真切感和栩栩如生的细节。在这里,想象力的发挥受到了相当大的约束和限制,过度的想象力,不但于道法无补,反而有害。在这样的情形下,与之相应的体验形态表现出刻板和程式化的特征,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