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康德之后的形而上学(2)
2015-11-05 02:24
导读:这样彼此差殊极其明显的宏儒大哲并肩作战。即便是从卡尔。施密特(Karl Schmitt )到列奥。施特劳斯所选择的这样一条看上去似非而是的路子,到了我 们
这样彼此差殊极其明显的宏儒大哲并肩作战。即便是从卡尔。施密特(Karl
Schmitt )到列奥。施特劳斯所选择的这样一条看上去似非而是的路子,到了我
们这一代业已变得可能。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人们正在放弃把现代理性和工具理
性等同起来的做法。亨利希坚决反对这样做,并且振振有辞;固然,他也会对我
关于表面上纯粹的哲学思想却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内涵的尖锐观点有所保留。因此,
尽管亨利希代表的是整个同盟,但我们还是必须就其设计本身进行讨论。
我将根据形而上学、反自然主义和主体性理论这三个关键词来逐步展开我的
问题。
一把科学史上的范式概念应用到哲学史上,并根据“存在”、" 意识“和”
语言“对哲学史进行粗略断代,这样做已不足为奇了。根据施奈德巴赫和图根哈
特④,可以相应地区分出三种思维方式,即本体论、反思哲学和语言学等的思维
方式。尽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间矛盾重重,但是,随着巴门尼德而产生的形
而上学思想一般都把存在者的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因此,这是一种本体论
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思想。真知追求的永远都是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
无论是以
数学为摹本,把真知理解为直观和回忆,或是以
逻辑学为摹本,把
真知看作沉思和话语,认识所把握的都是存在者自身的结构。
众所周知,本体论思想转向唯灵论(Mentalisimus),主要是由对存在先于
思想的怀疑以及对方法问题的特别反思所促成的。认知主体的自我关涉打开了通
往表象领域的大门,而表象领域是内在的、固有的,它属于我们所有人,并领先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于所表现的客观世界。形而上学最初是关于普遍性、永恒性和必然性的科学;它
只有在意识理论中还能找到等价物,而这种意识理论从先验的角度阐明的普遍综
合判断的客观性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我们如果就这样来确定形而上学一词,那么,在现代反思哲学前提下可以说
不存在什么严格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思想。有的最多只是对意识哲学改造之后的形
而上学问题的探讨。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清楚康德对待形而上学的暧昧立场,以
及康德的理性批判对形而上学这个概念的意义的改变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
像亨利希那样坚持用“形而上学”一词来指称对追求人和世界的整体性的形而上
学问题所作的任何一种探讨。这样认为同样不无道理。原因在于无论莱布尼茨或
斯宾诺莎以及谢林,他们的方案都没有越出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构建的庞
大的体系所形成的传统雷池半步,康德的两个王国学说就更不必说了。在海德格
尔看来,连尼采都是一位形而上学思想家,因为他是一位处于主体性原则支配之
下的现代思想家 .这样光围绕着名词概念争论不休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那么,
真正的争论焦点又是什么呢?
哲学的重建使命无可非议——亨利希称之为对“智性的基本活动方式的阐明”。
在重建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对象明确的)自然(知识)的形而上学和道
德的形而上学这两个蓝本,也要充分注意到康德把理性分为客观认识潜能、道德
认识潜能以及审美判断潜能这样一种建筑术。具有言语行为能力的主体所具备的
一切类潜能,经过合理重建,确切地说是诉诸我们在已经取得成效的生产过程中
直接获得的知识,都可以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哲学活动是科学活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动的延续。除了追问普遍性之外,哲学并不高出个别科学一筹,当然也不永远具
有掌握真理的特权。尽管数列的自然结构的确“无可置疑”,“但事实上任何一
种数论都难免会出错”(亨利希,《论纲》,2 )。代数学的前提,完全适用于
伦理学。
因此,除了细枝末节问题之外,哲学的理论作用并不会使我们意见进一步相
左。相反,哲学在探究所有生活实践时所发挥的严格意义上的启蒙作用才是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