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康德之后的形而上学(4)
2015-11-05 02:24
导读:悉不过的整个世界的基础加以追问的自然源头。由此,哲学的基本问题才和整体 性发生了关系,并获得了整合和终极的特征。正如康德所说,只有沿着自
悉不过的整个世界的基础加以追问的自然源头。由此,哲学的基本问题才和整体
性发生了关系,并获得了整合和终极的特征。正如康德所说,只有沿着自我关涉,
因而也是二律背反的思路,才能穷尽哲学的基本问题⑨。
但解答这些问题的可能性也受到了生活世界自身不断变化的影响。
快要进入现代之际,文化通过自我理解所取得的各种成就而形成的解释系统
还维持一种同生活世界的整个视界结构相应的结构。紧紧围绕着“我”和“我们”
而立刻建立起来的生活世界,其同一性难免会具有假定色彩。直到进入现代才表
现为神话叙事、宗教教义和形而上学解释所构成的统一整体。但是,形而上学的
解释形式在现代失去了其价值,并发生了变化,尽管它们还替理论保存着原始神
话的同一力量:宗教和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所依赖的整个价值体系,随着科学、
道德和法律等专家文化的兴起以及艺术走向自律而崩溃了。
康德的三大“批判”是对不同的理性区域相互独立所做出的一种反应。针对
客观知识、道德实践认识以及审美判断的论证形式,在18世纪就已经分道扬镳,
并且在无疑能够自行确定其有效性标准的机制范围内各行其是 .如今,哲学可以
用谱系、回忆、存在的澄明、哲学信仰、解构等名义建立起特有的有效性标准,
但它得付出代价,把自己限制在已经达到的分化和论证水平上,换言之,哲学必
须放弃其信仰地位。哲学所剩下的以及力所能及的就是通过解释把专家知识和需
要探讨的日常实践沟通起来。哲学剩下的就是通过阐明推动生活世界的自我理解
进程。自我理解和整体性密切相关,同时又必须借助于专家文化的客观化、道德
化和审美化的干预,使生活世界避免过分异化。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今天,哲学阐明正常人的知性所依据的有效性标准,已超出了哲学自身管辖
范围之外。哲学必须在不由它自主的理性条件下从事活动。所以,相对于科学、
道德和艺术而言,作为解释者的哲学不可能再具有认识本质的特权,拥有的最多
只是可能会出错的知识。哲学必须放弃其传统形式,即作为一种干预社会化过程
的学说,而保留其纯理论特征。最终,哲学也无法再根据价值的高低,把不同生
活方式的复合总体性加以等级化;哲学只能把握生活世界的一般结构。
从上述三个方面意义上说,康德之后,不可能还有什么“终极性”和“整合
性”的形而上学思想10. 二亨利希坚持认为,哲学思想说到底为一种二元论所决
定,它表现为两种“基本”理论,即有关物质和精神的一般理论。这样一种观点,
除了亨利希之外,我们还在辩证唯物主义那里碰到过。这种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截然对立起来的做法在现代思想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不可否认,在有关心和身
的广泛讨论中,古代关于被认知的事物res cogitans和客观的事物(r es extensa)
究竟孰先孰后的争论依然打动着许多人。特别是在盎格鲁- 撒克逊世界,一种笛
卡儿式的本体论前提仍然在不断地发挥作用,尽管存在着一种源于黑格尔的实用
主义 11.在这样的前提下,认知或行为的主体同作为一切客体以及事实之总和的
世界完全处于对立状态;与此同时,主体也必须把自己理解为世界中众多客体
(以及众多事实)中之一员 .无论是从经验主义角度把主体的这种双重地位解释
成“一与众或众中之一”,从休谟到蒯因,不是从表象论就是从语言分析的角度
对主体加以描述;还是像亨利希这样从先验哲学出发把它理解为主体性的基本关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系,这样来改变本体论所产生的概念压力丝毫没有变化。在理论结构中,要么是
主体在内部世界中的地位居先,要么是主体超越世界的地位得势。主体不是从自
然主义角度根据他所认可的世界进程对自身加以理解,就是一开始就躲开这种自
我客观化的过程,为此,他从唯心主义的角度把同时既在世界之内又在世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