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理解与接受(5)

2015-12-15 01:08
导读:在此有必要讨论一个老问题:何谓知识?看来至少存在两种知识:即描述事实的知识与参与命运的知识。不过在哲学上人们更喜欢笼统地讨论身份不明的

  在此有必要讨论一个老问题:何谓知识?看来至少存在两种知识:即描述事实的知识与参与命运的知识。不过在哲学上人们更喜欢笼统地讨论身份不明的"知识"。如果说科学是描述事实的知识,那么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则是参与命运的知识,是策略与想象的艺术,它创造彼此可以接受的共存方式,而不是对事物的描述性报告或者逻辑分析。于是,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真理不是知识的目标,当然也就不是个问题,它的目标是生活的幸福条件。可以反过来这样定义:如果一种知识是关于幸福的,那么它就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关于生活和社会的知识不能以描述事物的方式来生产,而必须通过与他者的商讨发展出来,因为幸福是必须与他人商量的结果。他者不是一件物体而是一个创造者,所以对他者的知识永远不是像研究石头一样,仅仅通过对其细节的客观研究来决定,更重要的是由他对我们对待他的方式做出的积极反应来决定。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如果我们友好地对待他,就非常可能会发现他是个友好的人,而在其他情况下,比如说漠视他甚至侵犯他,也许就会发现他是敌意的。可以看出,"他人"这个事实是活的,是在变化中的,他因为我们的变化而变化,他人这个事实的性质是我们生产出来的,"我"存在论地生产了"他人",反之亦然。在这里,我们可以意识到一种不同的存在论理解:某人的存在,自己或他人,并非直接就"是如此这般的"--传统存在论的句式"是其所是"并不对所有事物有效--而是在他人的有关知识中被创造出来的,知识和存在这两个领域的问题变成了同一个问题(只有在人的问题上才有这样的结合),于是,存在论问题的形式不再是"tobe"而成为"tobemadetobe"11。关于生活和社会的知识有着比"真理"、"必然?quot;、"普遍性"等等更为广阔、深刻的思想语法。关于他者的知识,除非得到他者的认可才能够成为普遍知识。如果以习惯的真理概念来说,那么,他者就是真理的标准。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关于生活和社会的知识从苏格拉底时代开始,哲学家的主要兴趣就是在于如何发展一种逻辑论证或者对话语的逻辑分析,仿佛对话主要只是服务于单纯的知识生产(科学知识),而不是去如何理解他者的价值。如果不理解他者作为一个有能力并且有权利拥有着不同的然而等值的生活观和世界观的人,就意味着否认了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合法性,因为人文社会科学主要就是关于他者的知识,理解社会和理解生活从根本上说就是理解他人。人文社会知识的这种特殊性表明了,对于人文社会知识来说,理性上的一致远远不足以形成知识的基础,理性上的一致相当于思想有了统一的"语法",但仍然没有涉及思想的价值内容即"语词"。假如缺乏价值上的一致,那么,至少在人文社会知识这个领域里,"知识"仍然是一个不成立的概念或梦想,即仍然只存在着从希腊时代就令人为之烦恼的"意见"而不存在"知识"。如何化"意见"为"知识",这是一个希腊人早就充分意识到了的知识论基本问题,甚至可以说,这是整个知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后来在现代发展起来的许多知识论问题与之相比都显得小题大做12),可是这个基本问题在今天仍然是个没有取得决定性进展的难题,它甚至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尤其是今天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多种文化的存在这样一些新因素(希腊人当时还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
  有个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知识共同体并不预先存在,那么关于他者的知识又如何成为可能?也许我们能够想象彼此无知的初始情形,类似于罗尔斯所想象的"无知"状态。尽管困难巨大,但人们似乎都还只能寄希望于通过尝试性的对话来建立知识共同体。这不是因为人们缺乏想象力,而是因为确实没有别的办法可想。不过今天世界的事实似乎在表明,人们必须依靠的对话正在沦为一个空洞得只剩下"善良意志"的东西,假如不是连善意都没有了的话。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三)理解不保证接受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怀着善意去理解人而不是恶意于与人争斗,但是有了善意仍然不能解决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美国遭恐怖袭击后,一些完全迷惑不解的美国人问了这么一个严肃但却天真的问题:为什么世界上有些人那么痛恨美国人?这个问题虽然幼稚,但却暗示了,即使假定了互相的善意,也远远不能保证能够避免可怕的冲突。
上一篇:关于传统的诠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