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理解与接受(9)

2015-12-15 01:08
导读:如果在哲学上更深入一层,还可以发现西方思想中的一个潜在、但可推知的结论:当上帝被认为是我们应该倾听的唯一和最大的他者的时候,所有人就都被

  如果在哲学上更深入一层,还可以发现西方思想中的一个潜在、但可推知的结论:当上帝被认为是我们应该倾听的唯一和最大的他者的时候,所有人就都被免去了倾听他人这样一个人际义务,就是说,既然都听上帝的,也就不用听别人的了。这样的后果是,本来他人应该是个与我有着亲密的心灵关系的他者,可是既然现在我不需要倾听他人的心声,他人就不再?quot;他者"(theother)了,而是被削弱地重新定义为"别人"(theelse)。这个理论后果相当严重,因为"他者与我"的关系是一个互相定义的关系,他者是我与之交心的人,他者与我互为知心,互为精神支持和思想资源,他者的心事(heart)就是我所关心和尊重的,是我的生活意义的最重要部分;而他人一旦变成"别人",他的独特心事就不再重要,别人所以有意义,仅仅当他是与我在精神上同质的、一样的"上帝的子民",于是,他人的心事(heart)可以忽略,别人与我同一的心思(mind)才有意义,别人与我的心灵关系就被简化为是否同意某种普遍观念的事情,于是别人的心事就没有什么可听的也不值得听,我与别人的对话就是合伙论证或争论而已。
为什么西方总是需要发现异教徒?异教徒就是还没有统一为与我一样的别人的他人。既然我和与我相同的别人的心都是上帝给的心,那么与我相异的他人的心就只能是魔鬼给的心。别人是同道中人,而他人是敌人。在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哲学里所讨论的"他人"其实只是"别人"而已(也有例外,如列维纳斯等就试图深入地发现他者的问题)。只有对他者才需要对话,可是他者又总是敌人,其逻辑结果是,对话总是不成。西方当代发生的一个重大的心理转变是强调对话和对异教徒的宽容。这种宽容的第一步是在存在论意义上宽容他者,即承认他者的存在权利。欧洲在这个方面已经取得比较大的进步(美国在这个事情上则仍然比较可疑);第二步是在知识论和价值观意义上宽容他者,即承认他者的知识体系的价值以及他者的精神体系的价值。这个方面仅仅是个开头,而且还不乐观。在今天,对话问题所以变得如此重要和突出,原因就在于此。总的来说,在肉体上拯救他人是比较容易的,在精神上接受他者则比较困难。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当然这不是在批判宗教,相反,基督教关于倾听的观点是非常深刻的。我只是指出,在今天,倾听的对象需要有所改变。发言与倾听行为构成的对话必须被看作是人际间的一种相互活动,而不是倾听某个至高无上的绝对者的讲话,即,要听他人的,而不是听上帝的。倾听意味着1)给予说者发言的权利;2)从他者的发言中发现可接受的思想的义务。于是,倾听就近乎接受,而且,倾听和发言是互相的和循环的。奥古斯丁的名言"相信以便理解"(credeutintelligas)如果弱化为"接受以便理解"恐怕就仍然是正确的。
(五)从他性的角度

  哲学的根本问题不是通常所认为的是真理的问题,而是关于幸福的问题,因为自然、客观世界以及关于自然的知识与其说需要哲学,还不如说需要的是科学。如果有人坚持需要某种关于自然的哲学,那么,他所能找到的唯一正确的哲学就只不过是已经包含在科学本身里的思想,换句话说,它只不过是科学的一般思想的概括性表述。而这种预先有着正确答案的哲学根本算不上是哲学。只有在人们所想所为可以有着根本不同的地方,哲学才成为必需的和有意义的。所以好的哲学只是那些讨论我们生活的哲学。我之所以坚持认为哲学不是关于描述事实的知识而是关于创造命运的知识,其原因就在这里。人生所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显然是关于幸福的,所有的问题由于与此相关才变得具有思考和讨论的价值18。
  每一个人的幸与不幸、爱与欢乐、成功与骄傲、和平与安全、好运与厄运、失败与痛苦必然永远与他人相关并决定于他人,简单地说,幸福和痛苦,都是他人所给的(也许我们可以自己想象某种"主观的"幸福,但只要仔细思量就知道在这种主观幻想中仍然已经把他人的帮助、支持和承认都假设在内了)。因此我们不得不更多地考虑他性的视野。这个论点丝毫不涉及真与假、正确与错误等等问题,而只与视野开阔所带来的思想优势有关。主体性的视野显然要比他性的视野相对狭隘一些,因为主体性只有一种可能的视野,结果就是用一种看不见的暴力否定了他人的思想和价值。而他性则享有所有可能的视野,而且这所有的各种视野都同样以他性为理由而享有同等的权利。主体性的视野,如果以自我中心为解释就是"从某角度看",如果在某种中立、普遍的唯理主义中去解释就成了"不以任何角度去看"19,但是永远不可能成为具有全方位优势的"从各种角度看"20。
上一篇:关于传统的诠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