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智论看禅宗发展(2)
2016-03-26 01:00
导读:三:我手何似佛手 "(惠南)室中常问僧出家所以,乡关来历,复扣云:'人人尽有个生缘处,哪个是上座生缘处?'又复当机问答,正驰机锋,却复伸手云
三:我手何似佛手
"(惠南)室中常问僧出家所以,乡关来历,复扣云:'人人尽有个生缘处,哪个是上座生缘处?'又复当机问答,正驰机锋,却复伸手云:'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云:'我脚何似驴脚?"
此即是著名的"黄龙三关"个中内容,有正常思维的人往往会大惑不解:"我手"与"佛手"有何干系?"我脚"与"佛脚"更是相距千里!但这正是宋代禅僧所热衷的内容。
北宋禅宗由五家分为七家,临济宗中分出了由袁洲杨歧方会创立的杨歧派,有宁洲黄龙慧南创立的黄龙派。表面上看,禅宗似乎更兴旺了,由五家增为七家。但在实际理论和方法上并没起太大的变化,只是越来越从将哲理转向讲机锋,从直截转向神秘,由严肃转向荒诞,反智识主义的气氛愈发浓厚。
即以前述"黄龙三关"为题,北宋禅僧纷纷以自己直觉体验解答:
"我手佛手,谁人不有,直下分明,何须狂走。"(海印信禅师)
"月下弄琵琶"(隆庆闲禅师)
问即不知所云,答更匪夷所思。这就构成了北宋禅的特色,"我所持者,非他人能解,"而能解开的,也是得道之人。
"(李弥逊)一日早朝回,至天津桥,马跃,忽有省,通身汗流,直造天宁寺,适圆悟出门遥见,便唤曰:且喜居士大事了毕。似之厉声曰:和尚眼花了么?圆悟便喝,似之亦喝。于是机锋迅捷,每与圆悟问答,当机不让。"(9)
当时禅宗虽无病呻吟,而在禅理上无大的进展,但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都趋之若骛,王安石,程颐,苏轼,黄庭坚普遍对禅宗发生兴趣。尤以苏轼为例,广泛的与禅僧交流,斗机锋,留下不少的公案,"(东坡)抵荆南,闻玉泉禅师机锋不可触,公拟仰之,即微服求见。泉问:尊官高姓?:公曰:姓枰,乃枰天下长老底枰。泉喝道:且道这一喝重多少?公无对,于是尊礼之。"(10)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宋代禅宗热衷于参公案,斗机锋,以自己直觉体验作为解脱,开悟标准,而不重经书,比之唐代更甚一筹。禅宗的反智识主义更为得到发展。
四 若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宋代之后,随理学运动的兴起,禅宗日益衰微。禅悦之风再盛,乃是在明朝中叶之后了
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禅宗不仅突然席卷江南,而且同时还出现了好几位大师,如洪恩(即雪浪),真可(达观),德清(憨山),李贽。其中尤以达观,李贽锋芒最盛,并称为"两大教主",受到无数士大夫的顶礼膜拜。即《万历野获编》所说"所在皈依""无不心折"。
为何历经数百年之久,禅悦之风重现。让我们进入当时社会大环境作全盘考虑。明中叶之际,"文成(王阳明)以绝世之资,唱其心说,鼓动海内"。(11)阳明以"尊德性""致良知"为大纛,横扫了占统治地位的朱子之学。把儒学内部的反智识主义推拓尽致。
"记诵之广,适以长其傲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12)
在王阳明的宣扬鼓动下,明中叶之际,反智识主义的气氛几乎笼罩了整个中国,前如陈献章,后有刘宗周,都对读书穷理的朱子之说持怀疑态度。白沙说:
"学劳攘,这无由见道。故观书博识,不如静坐"。(13)
在此大环境下,禅悦之风再盛,也不足为奇。正如陶望龄所说:今之学佛者,"皆因良知二字诱之也"。(14)然当时禅悦风行,无论从形式,内容,比之前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达到呵佛骂祖的地步,就本质而言,也是为了追求个性解放,别求新格。
"竺乾一时尊夙尽在东南,最著者则为莲池,达观两大宗主,然二老行径迥异,莲专以西方之学化诱后学,达则聪明超悟,欲以机锋言下醒人,莲枯守三条,椽下跬步不出,达则折芦飞锡,大抵莲老一派主于静默,惟修净土者遵之,而达老直截痛快,佻达少年骤闻无不心折。"(15)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同为两大宗主,莲池格守前代教义,不越雷池一步。因而追随者并不多。而达观却另辟新径,在思想界刮起一阵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