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智论看禅宗发展
2016-03-26 01:00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从反智论看禅宗发展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从反智论看禅宗发展
从反智论看禅宗发展
一 引言
"反智论"译自英语的anti-intellectualism,也可称为"反智识主义"。与其认为它是种学说,倒不如视之为一种态度。在古代中国,始终没有"反智论"这个名词,但这种现象却一直存在于政治,文化等领域。(1)
在禅宗中,反智论的表现最为突出,不仅在"智性"层面,更是牵涉到"理性"层面。
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千百年来始终流传。成为"反智论"的旗帜,在其之下,各代禅僧依据自己"参悟",把"反智论"主义推拓尽致。本文就将探索禅宗"反智论"的发展历程,并就其缘由试作一分析
二 菩提只向心觅
菩提达摩以降,历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后。六祖慧能在韶洲曹溪开始了禅宗"顿悟"一派的传法活动,逐渐建立了后来的南宗禅。安史之乱后,又历肃,代,德三朝,南宗愈加兴旺发达,甚至淹没了禅宗以外的各个佛教流派。
由于六祖慧能本身一字不识,对于如何成佛自有不同前人的认识。因此,禅宗反智识主义至此真正发端。据《坛经》"我心即佛"或"本心是佛,佛即本心"即说是人如果认识到了本心,发现真性,就自然成了佛道。
由"本心是佛,佛即本心"可认识到六祖慧能极其重视本心的作用。在他看来,大千世界不过是本心的产物,"心量广大,遍周法界"(2),外部一切都是虚幻,所以它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并引经据典地指出:"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3)既然"种种法"是由心而产生,要觉悟,同样必须回归到"心"的范畴,所谓:"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4)在这里,诵读,戒律,禁欲皆可不要。甚至不识字也不成为能否成佛的障碍!例如: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志略有姑为尼,名无尽藏,常诵大涅槃经。师暂听,即知妙义。遂为解说。尼乃执卷问字。师曰:字即不认,义即请问。
尼曰:字尚不认,焉能会义。
师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5)
识不识字没关系,佛理依旧可得。慧能所代表的反智识主义已显端倪。然佛理如何而的?光凭几句话布道,仍还不够。六祖慧能又提出了"顿悟"。" 本心是佛,佛即本心"。要觉悟,何必绕大弯子,每日坐禅,诵读实在太麻烦了,只要只指本心不就行了吗?每人都有佛心,"若起真正般若关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心,一悟即至佛。"(6)为此,坐禅的教义也被打破,本来在印度,坐禅本已有之,并已有一套完整理论。据《坐禅三昧经》《安般守意经》等记载,可知这套方法大致是这样的--
坐禅,把双腿叠于大腿上,挺直脊梁骨,颈稍屈于前下方,气沉于下腹部,静静的呼吸,目光散视或集中于某一个定物,排除一切杂虑。此外另有"五大法门""四禅定"等。
可见,在印度,坐禅只不过是一种方法,通过人们在这过程间的调息,静虑,因缘来达到无欲无念,无喜无忧的境界(即成佛)。而慧能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印度的原始坐禅既是"著心"又是"著净"。并斥照此法修行的北宗是:"一具臭骨头,何谓立功课"(7)。在《坛经坐禅品》中提出:"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於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坐禅中无须思考,只要屏息本心,不为外界所左右。坐禅目的就可达到。慧能的弟子怀然与弟子的弟子道一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怀然)一日将砖于庵前磨,马祖亦不顾,时既久,乃问曰:作什么?师云:磨作镜。马祖云:磨砖岂能成镜?师云: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能成佛?"(8)
坐禅不能成佛,诵读不能成佛,识字是否更无关成佛。禅宗的反智识主义在理论上已经相当成熟。在唐代,它受到极大的欢迎,乃至于后来成为释子的大都是禅僧,称为禅宗的全都是南宗。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六祖坛经》开了禅宗反智识主义的滥殇。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