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2)
2016-04-10 01:08
导读:此,这种反柏拉图主义依然没有完全脱开柏拉图主义的影响。「8 」这个问题的尖锐性 还可以通过新康德主义那托普(P.Natorp)对于胡塞尔现象学方法论的
此,这种反柏拉图主义依然没有完全脱开柏拉图主义的影响。「8 」这个问题的尖锐性
还可以通过新康德主义那托普(P.Natorp)对于胡塞尔现象学方法论的质疑而暴露出来。
按照海德格尔的表述,那托普的意见可以被归为两条:首先,现象学的反思会使生
活经验不再被活生生地体验着,而是被观看着,从而在某个意义上“止住了〔体验的〕
流动”。
其次,对经验的任何描述都不可避免地是一种普遍化和抽象化;这样,现象学所许
诺的“达到事物本身”的纯描述也是不可能的。「9 」海德格尔高度重视这种批评。他
认为,现象学家必须从方法上表明,生活体验本身(而非它的观念化形态)就是有意义
的,而且这种原发意义是可以得到真切表达的。这是一个前人从未真正解决的关于生成
与存在、直觉与表达的问题。
二、拉斯克的影响
在这样一个关节点上,海德格尔受到了他的师兄E.拉斯克(两人都先后受教于新康
德主义者里克尔特)的重要影响。「10」拉斯克从胡塞尔的“范畴直观”学说中受到极
大启发,提出了这样两个重要看法:(1 )人的“投入”(Hingabe ,献身、放弃自身)
的生活体验形态(比如
美学、伦理和宗教的体验)尽管先于一切概念化和理解化,
却已含有了某种意义、形式和价值。「11」(2 )“构造性范畴”(konstitutive Kategorie)与“反思性范畴”(reflexive Kategorie )的区别。这也就是说,“投入”意味
着一种最原初的生活经验,在那里还既没有概念活动,也还没有意识到感觉的区别,人
完全丧失自身于这正在进行着的体验之中。拉斯克称之为“非感觉状态中的纯开显”。
「12」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更重要的是,这种混然一气的生活体验与纯思想活动也可以有直接的关联。拉斯克
写道:“相对于每一种〔概念的〕认知,生活是只朝向非逻辑者的直接投入。但是,在
最广的含义上,生活是向任何一种东西的直接投入,并不只限于非理论者,它也投向理
论本身。”「13」很明显,这种看法从方法论的思路上受惠于胡塞尔“范畴直观”学说
;该学说认为意向活动可以在直观中构成多于感觉对象的范畴形式。「14」拉斯克则更
进一步,认为原本的生活体验是“向任何一种东西的直接投入”。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超
出了传统的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区别原则,即认为形式、意义和价值是从外边加给质料和
赤裸的事实的。按照这种新看法,在感官经验和理智意识区分之先的投入体验或生活本
身是一切意义和形式的唯一来源。
拉斯克的范畴区分是这样的:“构造性范畴”由形式与质料关系决定,即这种范畴
被它所规范的质料或内容所限定。因此每一个构造性范畴都有自己的内容领域,不管是
感觉的还是非感觉的。「15」“反思范畴”则是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引发出的,因而并
不直接被具体的质料内容限定,而只是发自面对客体的主体,因而被拉斯克及他之前的
洛采和文德尔班称为“内在和反思的”。「16」由这种主客之间的纯逻辑关系构成的
“‘普遍内容’的纯模型”「17」就是反思范畴。拉斯克认为,它们“寄生于”构造性
范畴之上,「18」但几乎不涉及质料对象和抽象对象,而是通过(主客)关系来构成意
义和表达对象。这种反思范畴的例子是:“有”(es gibt )、“同一性”、“持存”、
“区别”、“某物”等等。它们在语言中还表现为“和”、“另外”、“总括”、“多”、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种”、“普遍”、“特殊”、“超出”等等。「19」按照这个思路,“对象”并不是
现成的,而意味着“关联着主体性的‘站在对面’”。「20」
这两种范畴学说与生活的“投入”体验的看法有某种关联。照理说,反思范畴在很
大程度上超出了对象域的区别,因而更适于表达投入体验。但是,这种范畴在拉斯克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