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5)
2016-04-10 01:08
导读:“朝死的存在”、“先行的决断”、“时间性”的方式出现,还是被表述为“语言本身 的言说”、“诗意构成”、“技艺”和“缘发生”(Ereignis)。海德
“朝死的存在”、“先行的决断”、“时间性”的方式出现,还是被表述为“语言本身
的言说”、“诗意构成”、“技艺”和“缘发生”(Ereignis)。海德格尔关于“存在
意义”的探讨以人的实际生活经验本身(这与近代西方哲学讲的观念“主体性”有原则
不同)为活生生的源头,他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彻头彻尾地是形式显示或境域揭示的,而
不是普遍化及观念形式化的。《存在与时间》的基本思路就是:“存在”不是任何意义
上的种或属,也不能通过“形式本体(存在)论”来把握,它的原本意义只能通过对于
人的形式显示本性即“Da-sein ”(在缘)及其“牵挂-时间性”(比线性的“宇宙时
间”从根子上更原本)的揭示而得到理解。《存在与时间》对缘在的生存(Existenz)
状态和所处的解释学形势的分析,充溢着形式显示的洞见。形式或境域显示的状态
总要比普遍化和对象化的状态要更原本,比如“应手状态”(Zuhanden)较之“在手边
的现成状态”(Vorhanden )、“世域”(Umwelt)较之“一切对象集合意义上的世界”,
“对谈(甚至聊天儿)”较之“陈述”,“在先的领会”较之“对象直观”,“(无对
象之)畏”(Angst )较之“(有对象的)怕”,解释学的“先有”(Vorhabe )较之
观念的表象,缘在的“整体能在”(Ganzseinkoennen )较之它的事实(wirklich)存
在,等等。这其实也正是解释学-现象学与传统哲学以及那些受制于形式本体论的现代
哲学的区别所在。存在论现象学只能被理解为人的实际生活经验本身的形式显示或对这
种经验的形式显示。「36」这也就是海德格尔的解释学(Hermeneutik )超出施莱尔马
赫和狄尔泰的解释学之处,它从根本上避免了主观任意性和相对主义,因为主客相对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这里还未出现,而原本的领会、解释与意义已经有了、“在场”了。
四、宗教生活的现象学分析
海德格尔在他的“宗教现象学引论”的讲课稿(1920-21年)的第二部分中,运用
他刚刚表述的(对)实际生活经验的形式显示的方法来阐释《圣经。新约》中的保罗书
信,具体地表现出这种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的独到之处。它阐发的由人的生存关系姿
态构成的“时机化时间”(kairology )正是《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的原型。
海德格尔的父母和他本人都是天主教徒,他22岁之前一直为成为一名出色的天主教
神父而努力;1911年因患病而放弃神学追求,完全转向早已吸引着他全部身心的具有
“内在真理性”的哲学。「37」除了这个及其它的一切外在因素(海德格尔的妻子是一
位新教徒)之外,决定海德格尔的宗教观的最重要动力来自他青年时已具有的基本思想
倾向,即认为人的生活本身的真理性是一切知识真理的内在源头。「38」因此,他能被
胡塞尔、狄尔泰、克尔凯戈尔的思想吸引,继而与天主教的意识形态发生冲突,并于1919
年1 月在给友人的信中宣布不再受天主教思想框架的限制,「39」但他终未正式脱离天
主教会,也终生没有放弃对原本“神意”的追求。因此,这位“自由的基督徒”(胡塞
尔语)之所以选择保罗书信作为阐发自己宗教现象学思想的媒介,一个重要理由很可能
就是:保罗不是凭借现成的特殊关系而“称义”的。
保罗不是基督的直接门徒,反倒在皈依之前迫害过基督徒,在皈依之后又到“外邦
人(未行割礼的非犹太人)”那里去传道。这样的“客观(对象)历史”的形势就要求,
他必须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实现着的历史性”)中找到并阐示出他的“信”(Glaube)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的内在根据,令他自己和其他人信服这确是被钉十字架的基督所传的福音。在海德
格尔看来,他的书信确实传达出了一种原本基督教的现象学和解释学的体验。
海德格尔首先阐释保罗的“加拉太书”。他认为,保罗在此书中处于与“犹太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