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学理性与信仰的相遇(4)
2016-04-10 01:08
导读:“事物域”(Sachgebiet)的限定,后者则不受此限制。「31」“红”色有它的事物域, 即一切具体的红色事物的集合:“颜色”的事物域则是由一切具体的
“事物域”(Sachgebiet)的限定,后者则不受此限制。「31」“红”色有它的事物域,
即一切具体的红色事物的集合:“颜色”的事物域则是由一切具体的颜色(红、黄、兰、
绿……)组成,等等。但“本质”不受制于这样的事物域(说“本质的事物域由一切具
体的本质或性质组成”没有意义),它的意义不能被属加种差的层级次序来决定;它是
一个形式的概念,其意义来自“纯粹的姿态关系本身的关系含义”(der Gezugssinn
des reinen Einstellungsbezugs selbst),而不来自任何“什么内容”(Wasgehalt)
或事物域内容。「32」因此,“这石头是一块花岗岩”与“这石头是一个对象”这
样两个句子就属于不同的逻辑类型,因为前者的谓词(“花岗岩”)是事物性的,而后
者的则不是。按照这个区分,“对象”、“某物”、“一”、“多”、“和”、“其他”
等等只能被视为形式范畴。
自莱布尼兹以来,这个区分已在
数学基础的研究方面隐约地为人知晓。现代分析哲
学的开创者们,比如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也很关注类似的“逻辑语法”区分,依据它们去
推翻两千多年的形而上学传统。人们却往往没有注意到,欧陆哲学在一开始也明确注意
到了这类区分,而且在海德格尔这里这种区别被进一步深化和彻底化,达到了“形式显
示”,最终引导到“存在论的区分”。
海德格尔看到,这形式化的原本意义可能而且往往被掩盖住。掩盖的方式之一,就
是将形式化概念视为“形式本体论(formal-ontologisch)的范畴”。这样,它的关系
意义就又受制于普遍的对象域或“形式域”(die formale Region),比如数学中的抽
象对象域,在最广义上也是一种事物域。海德格尔称这种看待形式化的方式为“不真正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切身的(uneigentlich)理论态度”。「33」为了达到“更本原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他提出了“形式显示”,用它来防止形式本体论的倾向,从而进一步实现(vollziehen)
关系姿态的意义构成。海德格尔写道,“它「即”形式显示“」属于现象学解释
本身的方法论的方面。为什么称它为‘形式的’?「因为要强调」这形式状态是纯关系
的。
显示(die Anzeige )则意味着要事先显示出现象的关系——不过是在一种否定的
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警告!一个现象必须被这样事先给出,以致它的关系意义被维持
在悬而未定之中。“「34」这种”悬而未定“意味着不受任何对象域的规定,但它本身
又绝不缺少意义;相反,这正是原发的、还未被二元化思路败坏的纯意义实现,因而最
适于表达那”无区别“、”自足“、”有深意的“实际生活体验。这是更原本意义上的
现象学还原和构成,绝不会”止住“或”抽象化“生活流的原发冲动,因为这被”凭空
维持“的纯姿态关系只能靠它们原本趋向的相互构成「35」而实现出其非对象化的意义,
因而是纯境域、纯语境和纯缘发构成的。这样才从方法上排除了脱离实际生活体验的实
体化倾向。
1922年之后,“形式显示”这个词组在海德格尔的著作中不再具有突出地位,但这
绝不表明海德格尔放弃了这个方法;恰恰相反,“实际生活经验的形式显示”中包含的
思路对于他是如此根本和至关重要,以致他无需特意标明它。而且,“形式的”这个词
也很容易被误解,如果将它视为与“质料”相对的“形式”或康德主义意义上的“先天
形式”的话。实际上,如上所示,这个思路要表达的是:在一切二元——不管是先天与
后天、质料与形式,还是一与多、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区分之先,在人的原发生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活体验之中,就已经有了或存在着(es gibt )一种纯关系境域的意义构成,它不能被
抽象化、孤立化为任何存在者和存在者层次上的关系。这条思路贯穿了海德格尔1919年
之后的全部学术活动,不管它以“缘在”(Dasein)的“在世界之中”、“牵挂”(So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