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正如我们看到了,先夯实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地平的马克思,得益于唯物主义对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拯救。而这样一来,从唯心主义惊梦过来的马克思转向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就在于以客观现实为本,“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含义也就在于此,一切从实际出发。但一旦在历史观上,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分歧不由言说是归因于对待客观现实的考察方法上不同。正是对“费尔巴哈阶段论”批判的人所说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怎么能是马克思所经过的呢?这里是概念的混淆,无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还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他们的继承在后缀的“唯物主义”,而不是前缀。“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特点,但它无可厚非的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后缀“唯物主义”。正是因为前缀的不同才导致了两者历史观的质性差异。否认有过“费尔巴哈阶段论”就必然在理论上消解掉后缀的“唯物主义”。
再看第二个矛盾,那就是否认马克思一生有一个“费尔巴哈阶段”与经典文本中马克思自身的看法相违背。在1843年马克思在给卢格的信中写道:“费尔巴哈的警句只有一点不能使我满意,这就是: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关心政治”[6](p442-443)这就是说他对费尔巴哈还是基本赞同的。在1844年,马克思写作《手稿》的时候说:“整个实证的批判,从而德国人对国民经济学的实证的批判,全靠费尔巴哈的发现给它打下了真正的基础”。[3](p46) “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做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3](p157-158)同年11月,马克思诚恳地给费尔巴哈去了一封信,他说:“我趁此机会冒昧第给您寄上一篇我写的文章,……我并不认为这篇文章有特殊意义,但我能有机会表示我对您的极崇高的敬意和爱戴(请允许我用这个字眼),我感到高兴。您的两部著作《未来哲学》和《信仰的本质》,尽管篇幅不大,但它们的意义,却无论如何要超过目前德国的全部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您(我不知道是否有意地)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而共产主义者也就立刻这样理解了您的著作”。[6](p449-550)在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马克思认为“到底是谁揭露了‘体系’的秘密呢?是费尔巴哈。是谁摧毁了概念的辩证法即仅仅为哲学家们所熟悉的诸神的战争呢?是费尔巴哈。是谁不是用‘人的意义’(好像人除了是人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意义似的!)而是用‘人’本身来代替包括‘无限的自我意识’在内的破烂货呢?是费尔巴哈,而且仅仅是费尔巴哈。[7](p118-119)在马克思的晚年,在他与恩格斯的通信中,直接指出自己有过“费尔巴哈阶段”:“在这里我又看到了《神圣家族》,他(库格曼——引者注)送了我一本,还将寄给你一本。我愉快而惊异地发现,对于这本书,我们是问心无愧的,虽然对费尔巴哈的迷信现在给人造成了滑稽的印象”[8](p293)(全31-293)
现在我们重新回到问题上来,否认经历了“费尔巴哈阶段”既与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史原像相悖,又与马克思自身的文本认同相悖,那么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其实问题就在于是否承认马克思经历了一种唯物主义的洗礼,不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唯物主义,只要“唯物主义”这样一个后缀被马克思继承了,它都能有助于马克思走出黑格尔的迷宫。并同辩证法结合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而这一切得益于费尔巴哈,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文本中才会出现对费尔巴哈的高度赞同。但马克思没有就此停住脚步,而是在此基础上彻底抛弃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解答“历史之谜”时不可避免的缺陷,一旦越过费尔巴哈的马克思拉开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序幕”。
三、否认“费尔巴哈阶段论”会造成哪些理论问题?
学术界曾经批评过一种隐性的‘凡是’话语,那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说的东西一定是真理。所以,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在他的论文和著述中面对一个讨论主题,可以不加任何历史性特设说明就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第1卷同质性地引述到第50卷。这种非法的研讨状态在今天我们一些论者的著述中还时常能够看到”。[9](p1)这里所警示的是,克思不是一出生便有了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他不是神而是人,是人就应该有个思想的成长过程,就有早晚期的区分。承认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就有了一个回到什么时期的马克思问题,以什么时期的文本解读马克思才能走进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阶段论”存与否同样是在这样的语境中被提出来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同样在“回到马克思”的语境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也存在一个诠释学上的文本勘定问题。他们认为,马克思哲学著作属于原本,而恩格斯以及其后的哲学著作是副本。回到马克思就是要在原本的基础上深度耕犁,只不过更确切地讲,原本是马克思的青年时期的著作,也即在我们看来是处在“费尔巴哈阶段”的马克思。如果我们否认了马克思思想汇中存在过“费尔巴哈阶段”,就是说像有的论者所立论那样,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在批判黑格尔之后成熟了地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下审视资本主义现实了。说早期的马克思是一种成熟的马克思,这正好迎合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为其铺设理论地基。同样,他也不可避免地同西方马克思主义一道在“自然辩证法”、“实践哲学”、“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等等问题上趋于一致。
正因为否认了早期马克思有过按照费尔巴哈的思维方式思考现实的理论态度,也就是说承认了早期马克思是“原本”,那么“原本”的思维就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西方马克思主义如此读解,国内也不示弱。例如在九十年代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已故哲学工作者高清海先生就曾在“超越哲学”之后又提出“类哲学”。“类哲学”认为,“从抽象人走向具体的人意味着哲学世界观和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类哲学”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