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类本质异化”思维方式与“费尔巴哈思想遗迹(4)

2016-05-04 01:01
导读:哲学研究世界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理解人,理解人的地位、价值和意义。这是哲学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根本区别之点。 ①以及丛大川先生认为的马克思哲学
“哲学研究世界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理解人,理解人的地位、价值和意义。这是‘哲学世界’与‘科学世界’的根本区别之点。” ①以及丛大川先生认为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通过对实践的人道批判,在人与自然界、人与人、存在与本质、对象化与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统一性关系中寻找人的生活的“真正意义”,“马克思哲学作为当代的“类批判哲学”,它通过对实践的“类批判”,不仅为人的生存去寻找人的存在意义、为人的发展来提供类价值尺度、为人的未来创意出类应然理想。”,“将马克思哲学“意义”化、“人文”化、“价值”化“理想”化、“境界”化、“人格”化、“自由”化、“未来”化,由此认定马克思哲学是“人道主义”的现代形态, 而不是“唯物主义”的现代形。②我们可以看到,两者共同误读均在于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应当给与超越的,无论是“类哲学”还是“实践人道主义”都是超越了的哲学形态。取消了基本的唯物主义原则,将马克思哲学理解价值化,马克思哲学成为了一种为现实创意应然理想的哲学形态,这显然是用马克思废弃的旧的“人本史观”非法诠释马克思。而这一切就是把属于“费尔巴哈阶段”的马克思给予表面的否定,背后又堂而皇之地宣扬的手法。

  近几年来,国内哲学界有关马克思哲学观的实质讨论引起了哲学的重大转型。就目前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从人道主义讨论以及主体性哲学――实践哲学-以生存轮为主轴的各种各样的哲学范式转型来看,其理论的质点主要是,近代西方哲学到现代西方哲学实现了重大的转型,展现了一幅进步的图景,现代西方哲学家大都企图排除作为近代认识论基础的二元分立倾向。这并不都是简单地否定主客、心物、思有等之间的差别和联系而往往只是要求将它们看作一个不可分割和统一的过程。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主体(人)的能动和创造性 活动。康德的‘哥自尼变更’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主客两分以及与之相关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等的对立,他关于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和道德自由的理论也超越了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核心的认识论哲学模式的界限”,“这是对二元分立哲学模式的超越”。[10](p6-8)同时哲学的关注对象也自康德以来,转向了人的生活世界,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与人的生存相关的“属人世界”,哲学重建的根本途径说到底是向人的回归。然后为了使得马克思走进当代而具有当代性,又强行将马克思拉入到这样一种语境下进行话语的重行理解,意义的重新设定。但是,在我看看来,这样的马克思哲学转型在思维方式的超越是以悬置“哲学基本问题”中的“最高问题”为支援背景获得“根基”的。在有代表性的论者那里,即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把物质或精神实体当作世界的基础和本质,主客、思有关系问题的谈论也由这种实体本体论出发。西方现代各派哲学则大都主张撇开实体本体论来谈论主客、思有关系问题。他们认为主体和客体只有互为对方、只有处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有意义。至于作为自在地存在的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如果是处于主客关系之外,对主客关系就不发生影响,可以存而不论,正如有的学者批评的那样,“现代西方哲学实现了从近代认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变、克服了自笛卡尔以来主客对立的二元结构 ,其实这完全是在哲学唯心主义基础上实现的形式上的转变,既然在胡塞尔那里真正客观意义上的存在问题已被悬置起来,就是说从哲学上一笔勾销了。”[11]

  其实,上述问题在我看来仍然是否认“费尔巴哈阶段论”所导致的。因为上述论点根本悬置了马克思在早期先从费尔巴哈那里接过这一后缀意义上的“唯物主义”。如果单纯就世界观的“物质本体说”一般特征来讲,马克思哲学与费尔巴哈的是一致的,就是说,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仍然对整个世界的本体作答“是什么”,虽然在经过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拯救与费尔巴哈“人本哲学”炼狱过程之后而将思考的焦点放在了社会历史领域,但历史“是什么”是以整个世界“是什么”为基础的。在目前的种种转型中所拒斥的主客体二元论仍然是在否定“唯物主义”这一根基而走到理论的“前台”。在所谓转型到人的生活世界上,也是因为,否认了“费尔巴哈阶段论”,就等于直接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地平彻底清除。首先在一般唯物主义的地平上走出了黑格尔哲学的迷宫,拯救出了“辩证法”这一珍宝,转而抛弃了费尔巴哈“人本哲学”,最后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领域找寻人类解放的道路。可以这么讲,说马克思哲学仅仅关注人的生活世界(表象世界)而否定其基础自在世界(本质世界),这与现象学之类的纯粹哲学的正好合拍。我们清楚地知道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超越现象的本质,存在已经失去了本质,所以现象就是存在。后现代主义哲学更加肆无忌惮去鼓吹现象就是本质的“表象哲学”,否认“费尔巴哈阶段论”隐性逻辑在于将历史唯物主义直接作为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一出场就已经拥有的理论视野,抽调了背后的辩证唯物主义地基。这显然易于跌落到后现代的困境中:被认为是一种以表象世界悬置本质世界追问的“退行性”的后现代语境下言说马克思,这将“回到了表面哲学,这正是后现代性抛弃本质和真理的必然归途。”[12](p5)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上一篇:观念主义,还是语言主义?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