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古代诗歌教育史纲要

2016-06-25 01:02
导读:哲学论文论文,古代诗歌教育史纲要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文学的河流里追本溯源,诗歌恐怕是最古

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文学的河流里追本溯源,诗歌恐怕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如果从“杭育杭育”派的原始诗歌开始算起,那么,诗歌的历史也就几乎等同于人类语言的历史。流传至今的《弹歌》也许就是远古时候最美的诗歌了。

  有了诗歌,也就有了诗歌教育——利用诗歌来传承生产经验和社会经验、教授自然知识与社会伦理,同时完成识字写字的任务,教会读诗作诗的方法。诗歌的产生,随之产生了诗歌教育;诗歌的繁荣,随之带来了诗歌教育的繁荣。诗歌的历史有多长,诗歌教育的历史就有多长。《弹歌》的流传也正是诗歌教育的结果。

  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前,诗歌教育是什么样子,没有办法说清楚,只能凭借想象去猜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之后,诗歌教育的内容、形式、作用大致可以说的清——因为有许多时候即使是用文字记载的所谓“历史”也往往极不可靠。

1、夏、商、周时期的诗歌教育

  依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基本可以确定:夏、商、西周的诗歌教育主要是结合礼乐教育和射御教育而进行的。当时的习礼、习射、习舞、习乐和学艺等教育活动常常与诗歌教育结合在1起,难以分开。西周的学校,大概分国学和乡学两极。国学即天子之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为大奴隶主贵族所有,以诗、书、礼、乐为主要学习内容。其中“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课的内容。据《周礼》所载,大司乐向国子传授“乐德”、“乐语”、“乐舞”。其中乐语之教包括“兴、道、讽、诵、言、语”,“讽”与“诵”主要讲的是诗歌教学,要求学生能背诵诗歌,创作诗歌。当时,朝廷和民间诗歌10分发达,其应用范围也很广泛。诸凡举行集会,如庆功祝贺等,都要演唱传统的或贵族们创作的诗歌。在这种场合能够吟诵诗歌,乃是具有文化修养的表现。当时的诗歌教学必须体现特定的政治伦理思想,满足社会需要,因此,西周乐教开创了我国“温柔敦厚诗教”之先声。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政治上王权衰落,诸侯割据争雄,意识形态方面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文化教育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文化的格局,“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出现了学术下移,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的新局面。

  春秋时期,4言诗已经10分成熟,作诗言诗蔚然成风,举凡庙堂祭祀、外交应对、亲朋酬答,都离不开诗歌的创作和应用——第1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明证,其中的1部分便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战国时期,我国历史上第1个伟大诗人屈原,创造了1种新文体“楚辞”,使诗歌获得了饱满的生命力。诗歌的初步繁荣,为当时开展诗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材。

  中国有确切文字可考的历史中,最早的有意识地开展诗歌教育的人是孔子,他以自己的睿智认识到诗歌的多种作用,提出了诗歌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诗歌教育理论。孔子把“诗”作为教学内容之1,为此他整理了我国第1部诗歌总集《诗经》,实际上也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教育课本。“3百5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他要求学生“诵诗3百”:“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第107》)。用现代白话理解,孔子所说的“兴”是指诗歌运用比喻联想,托事于物,因物寄兴,有激发情感意志、使人奋发有为的作用;“观”是“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认识生活、感悟哲理、了解风俗习惯、知晓国家盛衰的作用;“群”是“群居相切蹉”,即互相启发,互相砥砺,引起感情共鸣,改变轻薄妒忌的恶习,培养群体意识,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是“怨刺上政”,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即运用讽刺的形式针砭社会不合理现象,批评当权者的政治;“事父”、“事君”则是懂得伦理道德,培养忠孝观念;“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则是学习自然常识。孔子的“兴、观、群、怨”学说奠定了中国古代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他整理的《诗经》成为我国诗歌教育教材的典范。

  由于诗歌具有多种作用,因而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第8》)的见解和主张,甚至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篇第106》)。孔子强调学习《诗》,是认为它可以培养想象力和观察力,用其中的道理修身养性,可以用于政治和社交。自此以后,儒家把《诗》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宣传儒家学说的重要手段。墨子也说:儒者“诵诗3百,弦诗3百,歌诗3百,舞诗3百”(《墨子·公孟篇》);还说儒者“弦歌鼓舞以聚徒……务趋翔之节以观众”(《墨子·非儒篇》)。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主张,对后世诗歌教育乃至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意逆志”就是说在读“诗”时,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理解作品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中记述了孟子与弟子咸丘蒙关于“以意逆志”的对话:咸丘蒙问:“《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孟子答道:“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知人论世”的意思是要根据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孟子·万章下》云:“1乡之善士斯友1乡之善士,1国之善士斯友1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此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1直是我国阅读学理论的重要原则。

  荀子是战国末期杰出的唯物主1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孔孟学说,10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把《诗》与《书》、《礼》、《乐》、《春秋》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发扬了儒家的“诗教”传统。

2、秦汉时期的诗歌教育

  秦王朝统1天下后,秦始皇采取了“书同文”、“行同伦”、“颁挟书令”、“禁私学”和“以吏为师”等巩固统1的重大政策和措施。“颁挟书令”导致了“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禁私学”、“以吏为师”,这实际上是取消教育制度。既禁私学,又不设官学,说明秦朝对学校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这是秦朝在文教政策上的重大失误,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上的1场历史性的灾难。

  在汉代,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尤其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诗歌被视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的工具。董仲舒把孔子所说的“诗”奉为“经”,此后便称“诗经”。《诗经》是汉代确立的“5经”之1(《乐经》早已亡佚失传)。贾谊说:“为之称《诗》,而广显道德,以驯明其志。”董仲舒说:“《诗》道志,故长于质。”《毛诗序》中对诗歌抒发志向的作用更有具体的阐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古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以蹈之也。……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汉代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其使用的教材有所不同。《诗经》是官学的主要教材之1,也是私学选学教材。著名女诗人蔡文姬由于家学渊源,幼年早慧,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后汉书·邓寇列传》载,邓禹“年103,能诵诗,受业长安。”由此可以看出汉代诗歌教育的成效。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夸赞刘兰芝“103能织素……106诵诗书”,真实地反映了汉代诗歌教育的普及程度。

  诗歌在汉代有了新的发展。汉代乐府诗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诗歌继《诗经》、楚辞之后取得新的成就。汉武帝时设立“乐府”,它所收集的民歌就叫“乐府”民歌,多同民间的音乐舞蹈相结合,乐府诗大多是在这种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的,如《江南》、《陌上桑》、《105从军征》等,具有典型的“兴、观、群、怨”的作用。乐府诗的整理流传,推动了诗歌教育的普及。从此,5言诗代替了4言诗,在长时间里成为诗的主要形式。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作为继汉开唐、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各类文体渐趋完备,文学的概念也更明晰,文学逐渐受到重视,并最终与经学分离,成为1门独立的学科,跻身学术和教育之林。南朝宋文帝时,学校首设文学馆,主要进行专门的文学教育和文学研究活动。这些都对诗歌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性质与西汉政权并无2致。不仅基本的政治制度与西汉1脉相承,而且在教育上同样以儒学为先。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教学内容上仍以经学为主,《诗经》仍然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1。由于统治者对诗歌的爱好和提倡,诗歌教育进1步受到重视。与经书相比,由于诗赋文章押韵好读,所以常作为学童阅读的初级教材。女诗人谢道韫的出现,至少说明她曾经接受过良好的诗歌教育。南朝谢灵运的山水诗文辞幽美,冠绝1世,人们争相传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诗歌等文学教材受到学子的重视和欢迎。北朝的《敕勒歌》流传甚广,受到各民族人民的喜爱。

  南朝梁太子萧统编选的《昭明文选》是秦汉以来收编诗文最精彩最丰富的文学总集,也是我国最早的诗文总集。其选文分3类:诗歌、辞赋、杂文,收录诗文共752篇,其中诗歌434篇。《昭明文选》成书之后,被认为是古代语文教材的典范,也是诗歌教育教材的典范之1。

4、隋唐时期的诗歌教育

  隋朝统1全国后,实行了各种巩固统1的措施,社会呈现空前的繁荣,但仅是昙花1现。唐朝建立后,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1座高峰。由于国内南北文化的汇合和国际文化的交流,再加上统治者的重视,隋唐时期封建文化出现了灿烂辉煌的局面。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学校教育体系也进1步完备。唐代文学百花齐放,诗歌成就最为显著,名家辈出,流派峰起,作品繁多,出现了百花争妍、异彩纷呈的鼎盛局面,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成为中国诗歌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唐都长安成为了当时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日本、新罗等国家纷纷派遣留学生来长安学习文化,1些留学生也成为写诗能手(如日本人阿倍仲麻侣,汉名晁衡,与李白结下深厚友谊)。中日诗人歌吟两国友好的诗篇至今尚存120多首,中朝诗人歌咏两国友谊的诗篇至今尚存70余首。唐及5代的诗歌教育就植根于这1时期灿烂的诗歌文化之中。

  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学已实行分科教学。国子学、太学、4门学的学习内容分《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5个专业。唐太宗极为重视文教事业,先后令颜师古校定《5经定本》、孔颖达编纂《5经正义》,作为教材颁行天下。《诗经》被确定为“9经”之1。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诗歌教育的黄金时期。唐高宗以后,进士科考试逐渐偏重于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进1步繁荣,也促进了唐代诗歌教育的普及。唐人上自帝王后妃、王子公主、文臣武将、举子秀才,下至士卒小吏、渔人樵夫、村妇小儿、僧道乞丐、宫女娼妓,大多会诗能吟。中国真正成为“诗的国度”。孟郊《教坊歌儿》写道:“10岁小小儿,能歌得朝天。610孤老人,能诗独临川。”诗歌的广泛普及正是诗歌教育兴盛的结果。

  由于科举考试的需要,诗歌地位的提高,教授诗歌也成为家学和私学的1个重要内容,并在1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经学教育,促进了唐人的精神解放。当时出现了供学童讽诵的诗歌选本如《文场秀句》等。除诗歌选本外,老师也临时指定某位诗人的作品作为教材。《旧唐书·杨绾传》中载杨绾上言:“(士人)幼能就学,皆诵当代之诗”。《唐诗纪事》卷38载:“元微之(稹)《长庆集序》云:‘予尝于平水市见村校诸童竞习诗,招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固亦不知余之为微之也。”可见,白居易、元稹的诗就被教师选定为教材。白居易逝世后,刚即位的唐宣宗在《吊白居易》1诗里称颂他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歌《琵琶篇》。”从中可以看出白居易诗作流传非常广泛。

  唐末出现的蒙学用诗歌读本是胡曾撰写的《咏史诗》。在文学史上,咏史诗本不是为蒙童写的,从来也不大有人用来作启蒙教材。胡曾的百余首咏史诗,涉及的范围很广,语言特别通俗,全是7言绝句,容易背诵,因而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后来用它作为启蒙教材的越来越多。

  由于科举考试的需要,诗歌写作训练成为当时诗歌教育的1项极其重要内容。在学习写诗过程中要进行声律、对仗、集事等单项训练,其中,属对训练在唐代很受重视,不仅具有语音训练、词汇训练、语法训练的作用,还有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作用,所以它对作诗有很大的帮助。蔡云培曾说它“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唐代许多诗人在10岁前后就能写出令人惊叹的诗句,如骆宾王7岁时写成《咏鹅》诗,王勃6岁作诗“词情英迈”,被誉为“神童”。女诗人李冶6岁时写作《蔷薇诗》,薛涛78岁便能吟诗。王维107岁时就写出成名作《9月9日忆山东兄弟》。不可否认,这些诗人有写诗的天赋,但如果没有较早接受诗歌教育,怕也是不行的。

5、宋元时期的诗歌教育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利用手中的兵权,乘机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王朝。此后20年间,宋王朝先后平定了南方的后蜀、南唐和北方的北汉等割据政权,结束了5代10国的分裂混乱局面。宋王朝汲取了唐朝权臣擅政、藩镇割据的教训,采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不断削弱地方权利,加强中央集权,对内偃武修文,大力抑制武臣,优渥文士,对外妥协退让。文人士大夫地位之高,待遇之优,其它朝代都难以相比,士人皆以读书为第1要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始于此。两宋时期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宋王朝10分重视文治教化,印刷业和教育事业都有空前的发展。宋代公私刻书业的兴盛使书籍得以大量流通,不但皇家秘阁和州县学校藏书丰富,就是私人的藏书也动辄上万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到宋代才首次出现,就是1个标志。与此同时,学校的数量和种类也大量增加。除了从国子学到县学的各级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也日益兴盛。像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等4大书院,其规模和学术水准都堪与官办学校媲美。宋代士人的总体学术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古文运动在唐末5代1度衰颓之后,得到宋代作家的热烈响应,他们更加紧密地把道统与文统结合起来,使宋代的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诗歌方面,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倾向于通俗化,这种趋势最终形成了与唐诗大异其趣的宋诗。词这种新诗体,到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戏曲、说话等通俗文艺在宋代也有迅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来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1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1统政权。大统1结束了数百年间各民族相互纷争战乱的局面,出现了各族人民之间空前的融合,带来卓绝的文化成果。蒙古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后,越来越多地接受了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和思想文化的交流。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建元“中统”,自命为中原正统帝系的继承者,后又据《易》“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元”,建立了蒙古贵族和中原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蒙古族入主中原,也带来了某些文化的“异质”,给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成分、新的活力。由于意识形态控制的放松,使得社会思想能够较多地摆脱传统规范的束缚。由于蒙古统治者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对科举的轻忽,使得大批文化人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和政治上的前途,从而也就摆脱了对政权的依附。他们作为社会的普通成员而存在,通过向社会出卖自己的智力创造谋取生活资料,因而既加强了个人的独立意识,也加强了同1般民众尤其是市民阶层的联系,他们的人生观念、审美情趣由此发生了与以往所谓“士人”明显不同的变化。由于社会内部经济、文化诸条件的变动,促使文学同大众传播媒介结合,戏曲、小说成为新兴的文学样式,走在中国文学发展进程的前沿。元代另1种饶有新鲜意味的文学类型是散曲。它和杂剧中的唱词使用同样的格律形式,具有相近的语言风格,是“元曲”的1部分。作为1种新的抒情诗体,它既承继了传统诗词的某些因素,又鲜明地体现出元代文学的新精神。从内容上看,散曲比传统诗词大大开拓了表现范围。多半由于元代特殊文学氛围所决定,作者的视野延伸到富于活力、多姿多彩的市井生活。适应于抒情的需要,散曲的形式和语言较于诗、词都别具特点。散曲在遵守固定的平仄格律的同时,可随意增加衬字,从1字到10数字不等;另1方面,散曲的语言(特别是衬字)主要是口语、俗语,使散曲成为更自由轻灵的形式,更适宜于表达即兴的、活泼的情感。“尖歌倩意”(芝庵《唱论》)构成了散曲的主要艺术特征,从而打破了在中国诗歌传统里长期居统治地位的“温柔敦厚”的“诗教”的束缚,使渊源于早期民歌俗谣的美学趣味获得显著的进展。诗歌在元代并没有失去其“正宗”地位,它仍然是广大知识阶层表达思想情感、人生追求、审美趣味的主要文学形式。特别在表现重大的人生思考、深刻的精神活动方面,诗歌具有其他文学形式所不能取代的地位。元诗不仅反映了百年间动荡、复杂的社会状况,反映了不同时期中知识阶层的精神面貌,而且对于认识中国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新兴文学样式之间的关系,都有特殊的价值。后人对元代文学有“雅文学”与“俗文学”的区别,当然是有其理由和必要的。但同时必须注意到:这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截然分裂的现象。所谓“俗文学”的兴盛与发展,离不开文人士大夫的参与;所谓“雅文学”,也深受社会变化、市俗意识的影响。

  宋元时期科考的内容和侧重点不断变化,时而重经文,时而重诗赋,时而重策论。但经文始终是最重要的内容,诗赋、策论也很受重视。《诗经》被确定为“103经”之1。宋元时期的语文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都达到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高峰。诗歌教育的内容、形式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代的士大夫在政治和学术上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10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文以载道”的思想在宋代文坛上占据着统治地位。宋代教育主要有3种类型:官学、私学、书院,历经“庆历兴学”、“熙宁元丰兴学”、“崇宁兴学”,学科门类增多,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实用。宋代的私学更加兴盛和普及,大批知识分子人除了1部分“学而优则仕”外,教授私学成为他们的谋生方式。所以,当时的小学、乡学、村学、义学、家塾等10分普及。元代教育体系与宋代基本类似。宋元“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可分为3类:散文类、诗歌类、工具类。蒙学

[1]  

    上一篇:《文心雕龙·序志》篇新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