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伯空间及赛伯文化的现在与未来——虚拟实在(6)
2016-07-10 01:11
导读:从逻辑的极限上的虚拟实在和赛伯空间的基础和扩展部分上,我们能看到赛伯文化的无限可能性。如果我们回到隐喻的表达方式,那我们简直就要看到一个
从逻辑的极限上的虚拟实在和赛伯空间的基础和扩展部分上,我们能看到赛伯文化的无限可能性。如果我们回到隐喻的表达方式,那我们简直就要看到一个新的“创世纪”了。
6.结语
我们终于明白,虚拟实在技术在最根本的意义上不是制造工具的技术,而是制造整个经验世界的技术。但人们也许会问,既然是制造世界的技术,那不就是最大的客体技术吗?怎么能把它归为主体技术呢?原来,按照制造工具客体的方式是造不出整个经验世界的。虚拟实在技术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构建世界的感觉框架,而换了一个感觉框架得到的世界,是和自然世界在本体论上对等的。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在《哲学研究》2001年第6期发表的《虚拟实在与自然实在的本体论对等性》中有详细论证。
这样一来,虚拟实在技术与遗传工程一样首先涉及到的也是终极性的价值伦理问题。这里立即显现出来的有如下几个具有强烈冲击力的问题:我们是否应该选择将我们的生活方式全方位地向虚拟实在推进?如果我们做了这样的选择,我们如何保证人类不会在过渡阶段由于分不清两个世界之间的界限而陷入全面的癫狂状态?如果我们真的自己创造了这样一个崭新的世界,我们的文明是向上飞跃了,还是向下堕落了?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创造了新的世界,就在多大程度上对这个新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负有责任。因此我们还要问:我们能否担当得起、如何担当这种责任?
当然,在这篇短文里,我们已没机会深入讨论这些问题了。只是我们必须牢记,如果某种技术能够被归入“主体技术”的范畴,我们就要即刻警惕它对整个文明基础的颠覆性了。
【资料】
Zettl,H.(1999).Sight,Sound,Motion:AppliedMediaAesthetics(3rd.Ed).Belmont,CA: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Zhai,Philip(1998).GetReal:APhilosophicalAdventureinVirtualReality.NewYork/London:Row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