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若干问题述评(1)(2)
2015-03-04 01:10
导读:我国经济总量出现供给大于需求,一方面说明国民经济已由原来的供给不足转向需求制约,反映物资供应丰富了,这是一件好事;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这种
我国经济总量出现供给大于需求,一方面说明国民经济已由原来的供给不足转向需求制约,反映物资供应丰富了,这是一件好事;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这种供大于求是低水平的、阶段性的和结构性的,一般加工工业产品的过剩很大程度上是低水平重复建设所致,深刻地暴露了我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东西远未得到满足,经济结构失衡是国内深层次的矛盾,它的表现形式是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再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外需急剧减少,加剧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所以,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和通货紧缩的趋势,其实质性的导因,是外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内受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影响所致,前者是短期因素,后者是中长期因素,由于这两种矛盾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的通货紧缩趋势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态势,这在其后的经济运行当中越来越得到证实。
1998年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面对当时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几经分析,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确保当年经济增长达到8%的目标,终于果断地作出较大力度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即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针对对当前通货紧缩的形势,中央决定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筹集更多的资金,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这是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措施。“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运作方式和效果
从1998年7月份开始,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大政方针已定。到2000年为止,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实行3年了。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最主要的特征是:以增加财政赤字、增发国债的方式来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投资增长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积极扩大消费和促进出口。积极财政政策的运作方式划分为两个阶段。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1998年为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1998年年中,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由财政部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增发10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经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连同银行的配套资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等六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增加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投资,特别是抓好大江大河治理,水毁工程修复,以及长江黄河中上游天然林资源保护、植树造林等。
第二,加快铁路、公路、电信和一些重点机场建设,铁路主要安排京九南段复线建设等,公路按照“三纵两横”和“五纵七横”的规划,加快建设进度,电信建设主要发展数字通信和移动网络。
第三,扩大城市环保和垃圾处理、供水、供暖、供气、城市道路和绿化等。
第四,建设250公斤仓容的国家储备粮库,主要由地方政府按照统一标准包干建设,地方无偿提供建设用地,免除相关的税费,并由国家粮食储备局选派工程监理,保证工程质量。
第五,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工程,首先启动500个筹资能力较强的县级电网改造,同时抓紧进行城市电网改造。
第六,扩大经济适用住宅建设规模
1999年至2000年为第二阶段,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和方式有所改进,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加了对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支持;在扩大投资的同时,努力增加消费;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千方百计地促进出口。1999年,我国继续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通货紧缩趋势仍继续蔓延,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较为严峻。1999年初,中央决定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形成投资和消费的双重拉动。但当时中央财政只安排了500亿元长期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现在看来,当时这个投资安排明显不足。从经济运转的实际情况来看,1999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8.3%,但从三四月份以来,投资。消费、出口状况都不好,由于1998年下半年和1999年初投入的国债投资的高峰期已经基本过去,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继一季度增长22.7%之后,二季度只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季度增长7.4%,二季度回落为5.5%;整个上半年的外贸出口除5月份比上年同月有所增长外,其余各月均为下降,上半年出口下降47%。这样,1999年第H季度经济增长只有7.1%,增幅比一季度回落1.2个百分点。从4月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察觉了经济增长减慢的趋势,几经讨论研究,于7月份下发了有关文件,决定进一步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在继续增发国债扩大投资的同时,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同时采取一定的促进投资和出口的税收政策,以全面刺激经济增长。具体内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