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若干问题述评(1)(4)
2015-03-04 01:10
导读:三、积极财政政策若干问题的探讨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三年来,国内理论界和实际部门从各个层次、各个角度进行了多方探讨。现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予以述
三、积极财政政策若干问题的探讨
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三年来,国内理论界和实际部门从各个层次、各个角度进行了多方探讨。现对有关问题的讨论予以述评。
(一)怎样理解“积极财政政策”的含义?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后,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提法引起注意并进行了讨论。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积极财政政策”的表述不够清晰,主张修改这个提法。因为把“特定时期的特定政策”界定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容易引起误解,即在特定时期以外而采取的财政政策,可能被认为是不积极的,因此建议将“积极的财政政策”表述改为国外通行的“扩张的财政政策”提法。
我们认为,修改“积极财政政策”的提法似有不妥。因为:
第一,“积极财政政策‘确实是在我国特定时期采取的一项特定政策。具体来说,是指在特定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通过主动地适度扩大中央财政赤字,即增加中央财政支出,更直接、快速。有效地刺激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使用”积极“一词,关键在于是”主动“地扩大财政支出,并要取得预期的良性循环效果。它综合考虑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财政可承受的能力,以及客观上具备发行长期国债的各种有利条件,适度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不会有大的风险。
第二,“扩张的财政政策”,是相对于“紧缩的财政政策”而言的,这是
西方经济学的通用范畴。一般来说,“扩张”一词是中性的,既包含扩大财政支出、带动经济增长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一面,也包含盲目扩大财政支出、最终引致通货膨胀的不良效果的一面。如果我们用“扩张”一词,人们的理解可以是褒义的也可以是贬义的,不完全是“积极”的含义,容易引起误解。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三,一些权威的国际经济组织也认可和理解“积极财政政策”的提法。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对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经济的年度评估报告中说:“面对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困难,香港特区政府成功地捍卫并加强了港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并及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及创造
就业和再
培训计划,有效地减轻了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的冲击。”这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使用了“积极财政政策”的表述。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是什么?
积极财政政策进入第二年,也就是1999年上半年,针对当时经济增长再度出现下滑的趋势,理论界和实际部门流行一种观点,认为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应是增加消费支出而不是投资支出。这种观点认为,现行国债支出主要是用于投资,特别是用于产业链条短、直接经济效益不显著的基础设施投资,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所以每年到年中不得不再增发国债。与其这样做,不如把相当一部分国债用来较大规模地增加居民收入,以此营造新的消费热点,通过增加消费来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因为,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只是中间需求,如果最终需求上不去,你怎样加大中间需求也无济于事,因为最终消费品卖不出去,投资需求即使上去了,也不会持久,最终还会掉下来。当前我国的通货紧缩问题,主要是消费需求不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大工薪阶层的收入还比较低,需要大幅度地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国债即使用于投资的部分,也不要都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而要适当投入能较快产生盈利的加工工业,大力启动和支持民间投资。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作者):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与评价
缩小地区经济差异的财政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