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反失业财税理论与政策对我国的启示(2)
2017-08-17 01:34
导读:二、完善我国就业与再就业财税政策的总体思路 近年来,我国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成为制约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突出
二、完善我国就业与再就业财税政策的总体思路 近年来,我国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成为制约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借鉴西方失业理论,完善我国就业与再就业财税政策要妥善处理好以下四方面关系: 1.处理好就业与经济协调增长的关系,实施就业与经济增长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增长对吸纳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然而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高就业。根据统计资料,1978-1989年间,我国就业对GDP的弹性值为0.311,1990-1996年该指标为0.107,1997年为0.13,仅为0.1左右,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呈现出边际递减的趋势。究其原因,就业增长一是取决于经济增长,二是取决于就业弹性,而就业弹性与一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我国是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而资本相对短缺的国家,却选择了一条由劳动密集转向资本密集的经济增长之路,资本替代了劳动力的增长,资本深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挤出效应”自然日益明显。在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上,1993年以来,我国相继经历经济“软着陆”时期的物价稳定和亚洲危机以来的促进增长阶段,总体上选取的是以经济增长为主的宏观政策目标,就业目标基本上成为经济增长目标的副产品和派生物。针对我国国情,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思路亟待扭转。目前宜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力戒“无就业的增长”。宏观政策取向也要从促进增长转向就业与经济增长并重,使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资本投入成为持续创造就业的过程。为此,在注重经济效率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和就业弹性高的产业和行业,如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及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 2.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解决发展中的就业。在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上,政府和市场要双轮驱动。一是要倡导和坚持市场就业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二是要加强劳动力供需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控失业率,加快培育、发展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我国失业问题成因复杂,既有总量过剩型失业,又有体制转轨型失业,还有结构性失业和资本深化型失业。就业中的许多问题都是由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和劳动制度不完善引起的,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密切相关。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才能解决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失业问题。 3.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实现经济与就业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就业问题直接涉及社会公平。如何处理经济效率与就业公平这对矛盾,决定着一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政策选择。长期以来,效率被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被奉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但是,如果将这一原则适用于就业问题,必然导致失业的扩大。在就业问题上,微观经济无疑是效率绝对优先的,这是由资本的力量所决定的。宏观经济也是效率相对优先的,因为一定的效率是公平的前提。片面追求效率将使失业率迅速上升,导致贫富分化和社会不稳定,扭曲效率发生的社会环境,最终效率也将失去进一步提高的物质基础;而若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来换取就业公平,势必延缓经济增长,降低国家的竞争能力。因而在就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权衡上,二者必须兼顾并重不可偏废。在这个意义上,失业率是效率和公平的结合点,同时失业率也是近期和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结合点,只有处理好当前的就业问题,才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处理好就业与再就业的关系,兼顾当前与长远。就本质而言,就业和再就业是源和流的关系,就业是源,再就业是流。治理失业要把握好源和流的关系,强化源头治理,从症结上解决问题。就税收政策的制定而盲,处理好就业和再就业的关系就是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鼓励就业的税收政策要考虑一定的长期性,以产生稳定的心理预期,而针对一定时期的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政策则是具有过渡色彩的短期措施,不宜做长期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