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税政策取向(2)
2017-08-25 01:39
导读:(二)中央财政介入的现实判断:发展经验和财力支持 1.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沿海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积累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
(二)中央财政介入的现实判断:发展经验和财力支持 1.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沿海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积累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财税宏观调控的宝贵经验。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在20年间成为经济的“隆起”地带。如今,广东、山东、上海、浙江和福建的GDP之和已占全国GDP的近一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3年多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0年至2002年,西部地区GDP增长速度与全国各地平均增长速度的差距由1999年的1.5个百分点缩小为2002年的0.6个百分点。在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国债投资、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财税政策工具,对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象征着我国宏观调控的日臻成熟。如在国债投资的带动下,2000年、2001年和2002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2.7%、19.3%和20.6%,分别高于东部地区4.5、6和4.4个百分点,为缩小地区差距和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有这些都是我国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过程中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2.当前我国经济已走出低谷,我国税收连续几年都超额增长,这都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现实的财力支持。2003年我国GDP为116694亿元,按可比价格,比2002年增长9.1%,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这表明,我国经济已经结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调整恢复期,正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近几年我国税收收入增长迅猛,1999年突破1万亿元,2002年达到17004亿元,2003年突破2万亿元,达到20450亿元。税收增收额2000年突破2000亿元,2002年为1832亿元,2003年突破3000亿元,达到3446亿元,而这已经超过了1992年全年的税收收入3165亿元。另外,从税收增长幅度来看,2001、2002和2003年分别为21.6%、15.2%和16%,远高于向期GDP的增长速度7.3%、8.0%和9.1%.我们认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税收收入的超额增长都为振兴东北经济提供了可供操作的现实财力空间。
二、财税政策的切入点 在坚持市场导向和立足东北老工业基地现有基础的前提下,我们认为,财税政策应主要集中在解决企业历史包袱、促进进步与产业升级、发挥老工业基地比较优势,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推动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关键环节上,以实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使命。
(一)解决企业历史包袱是实现东北经济轻装上阵的前提 在我国政府确立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后,经历了三年改革与脱困后的东北国有企业又面临着新一轮发展机遇。新一轮国企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企业间的兼并、联合、重组,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但是,国有企业沉重的历史包袱(包括资源枯竭型企业退出成本、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政策性破产、下岗分流人员劳动关系的解除成本、社会统筹经费补充、企业办社会负担以及企业不良债务等)仍可能成为国企改革的最大阻力,其中企业债务、人员安置问题和企业办社会问题(如吉林省有40%的企业承担办社会职能,每年至少支付35亿元的费用)在东北地区尤显突出。政府财政应该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实行减债卸负的扶持政策,以为本轮改革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是振兴东北经济的主要任务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应该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也就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而带动产业升级。目前,东北三省很多企业的工艺装备水平落后,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差,开发周期过长,面临着加快技术创新的艰巨任务。如吉林省全省工业企业工艺装备水平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的15%,属于70、80年代水平的60%,还有15%属于50、60年代或以前的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不足5%,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20%.另据抽样调查,大连市机械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平均18个月。而美国在1990年就实现了产品设计周期3个星期,试制周期也仅为3个月。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技术发展模式应由引进向二次创新和自主开发推进。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促进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