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关于中国财政政策演变的规律性认识

2017-08-25 05:03
导读:财税论文毕业论文,关于中国财政政策演变的规律性认识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关键词:财政政策;演变;区别对待;国民待遇 
关键词:财政政策;演变;区别对待;国民待遇  回顾建国以来的,在最初的近30年里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随后的20多年里经济则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与之相适应,中国财政政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征。追寻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财政政策的演变轨迹,我们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几点性的认识。  一、由“区别对待”到“国民待遇”  “区别对待”的政策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当时国家为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主义改造,对不同所有制经济和行业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主要表现有二:(1)私营经济承担的税负要大大高于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在征收手续和征收方面,对公私采取了繁简不同的策略,给予国营经济最大限度的方便,以此来抑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2)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也采取了高低不同的税率———低于商业,重工业低于轻工业,日用必需品低于奢侈品。由于私营企业从事的基本都是商业和轻工业,所以对不同行业和产品采取高低不同的税率,也同样具有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作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复存在,在中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社会,针对公私经济的“区别对待”的政策已经没有存在的意义,但“区别对待”的政策仍适用于不同的行业。在实施“赶超”战略的背景之下,国家通过低工资制、工农产品的价格剪刀差、财政的统收统支等办法,全力支持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农业部门创造的财富被转移到工业部门去实现,实质上是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高积累、低消费”政策的本身就是对商业和轻工业发展最大的限制。正是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造成了国民经济各种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1979年以后,中国开始了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区别对待”的政策在新的历史时期并没有被抛弃,相反,它被赋予了新的,成为中国的财政政策向“正轨”回归的必由之路。  比如,改革伊始,政府就着手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促进农业的发展;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轻工业的投入,试图通过这种措施缓和农轻重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局面。又如,为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对涉外企业实行较国内企业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与此同时,国家先后决定成立五个经济特区、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以及建立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这些地区享受较其他地区更为优惠的税收政策。至此,中国的财政政策又增加了按不同区域区别对待的内容。再如,为对内搞活、促进非国有制经济的发展,政府逐步放松市场管制,对乡镇企业和私营经济给予各种优惠政策。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非国有经济承担的税负要远远轻于国有经济。当然,对包括外资在内的新兴经济而言,虽然它们在某些方面享受到了优惠政策,但在相当多的领域仍然处于不利的地位。  应该说,改革之初所实行的“区别对待”政策是对计划经济时期“区别对待”政策的一种纠正,目的是要消除传统体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这些政策措施对于解放生产力、培育市场机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许多“区别对待”的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了,尤其是1992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制定财政政策是大势所趋。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各种微观经济主体,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也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企业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待遇。1994年税制改革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经济社会强调公平的主旨。比如,统一国内企业所得税,对国内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实行相同的所得税制度。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第一次在税法中明确了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平等地位。又如,将国内企业所得税税率确定为33%,实际上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33%的税率已经持平,促进了在税收领域国民待遇原则的实现。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与国有经济不断滑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非国有经济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按照1998年的统计数字,非国有经济创造的产值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也占到了全部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非国有经济力量的增强,进一步要求政府实行“一视同仁”的政策。另一方面,中国在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中国有义务对所有成员国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和市场准入原则。在以上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区别对待”的政策进一步面临着挑战:  ———1998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趋缓, 私人投资严重不足,在这样背景下,要求政府对民间资本扩大市场准入范围的呼声日高。一旦民间资本获准进入原本由国有资本垄断的领域,那就意味着私营经济将得到与国有经济平等的市场竞争机会。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要求政府给予中外企业以平等的待遇,歧视任何一方都会违背国民待遇原则。中国现行的税收制度存在着许多对涉外企业的优惠政策,事实上造成了对国内企业的税收歧视。如果不及时加以调整,势必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这方面的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其出台的起因是为吸引外资、扩大对外开放。如果要对中外企业实行一视同仁的待遇,那么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由此看来,财政政策中“区别对待”的成分会不断地削弱,相应地,“一视同仁”的成分会得到加强,这是经济体制演进的结果,也是进步的要求。 
上一篇:美国财政监督及经验借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