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共财政理论问题的再认识(4)
2017-08-29 06:52
导读:四、公共财政涵盖所有的财政活动 这里讲的公共财政涵盖了所有的财政活动。1994年3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中央预算和地
四、公共财政涵盖所有的财政活动 这里讲的公共财政涵盖了所有的财政活动。1994年3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第二十七条指出:“中央政府公共预算……”;1995年11月国务院发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各级政府按照复式预算编制,分为政府公共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
社会保障预算和其他预算。”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把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或国有资本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作为和公共预算并列的和形式是人为缩小了公共财政的内涵与外延,其实这里的预算种类都应归属于公共预算,文中的“公共预算”应改为“经常性预算”为好;第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预算是狭义的财政,公共预算就是狭义的公共财政。有的学者认为,“在公共财政之外,还必然有一块活跃于经营性、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本财政。而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这两个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就构成了我国国家财政的现实模式,即所谓的‘双重结构(或双元)财政’。”笔直认为,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就是公共财政,则公共财政断然不等于“吃饭财政”,而是从属于国家财政的,至于“国有资本财政”这一提法是否、准确,这里暂不讨论,但国家权力、财产权力、行政管理权力和信用权力参与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归之于公共财政的,把“国有资本财政”作为公共财政的对立物,放在公共财政之外,是需要重新的问题。
五、财政收支平衡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 什么是财政收支平衡?界的表述不尽相同。其中一种重要的观点认为,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国家预算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对比关系,这种观点进一步指出,收支对比不外是三种结果:收支相等,称为财政平衡;支出大于收入,称为财政赤字或预算赤字;收入大于支出,称为财政结余。显然,这种收支平衡的表述在逻辑上是悖理的。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对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存在误解。在有关的财政学教科书中一般都引证了马克思的这段话,即“每一个预算的基本问题是预算收支部分之间的对比关系,是编制平衡表,或者为结余,或者为赤字,这是确定国家或者削减,或者增加税收的基本条件。”[6]笔者的体会是,马克思在论述编制预算时,可能出现平衡、结余、赤字三种对比关系之结果,这无疑是正确的,但马克思的字里行间并没有这三种对比关系之结果都是财政收支平衡的结论,重温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是颇有意义的。 那么,该如何定义财政收支平衡呢?笔者认为,财政收支平衡主要是指当年预算收入和支出在量上的相互适应。由于这种相互适应不可能做到绝对相等,所以一般所说的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收支大体平衡,略有结余或赤字的情况,即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六、财政与社会再生产 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这一理论已为大家所熟知,它在财政在物质资料再生产方面是正确而完整的。但是,研究财政与社会再生产的关系,把人口再生产排除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又是不够完善的。事实上,恩格斯在1884年所著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序言中,明确提出了“两种生产”的观点。他指出,“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7]社会再生产所包括的两种再生产是相互联系的,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物质保证,人口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在社会生产中,必须把二者统筹考虑,并取得两种生产的和谐发展。人口是生产者,同时又是消费者,它在社会再生产中处于重要地位。人口的素质直接决定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人口中的劳动者的数量也生产的发展程度,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可以阻碍或加速生产的发展,且最终都要反映到财政上来。如果忽略了人口再生产,就可能导致财政分配只顾物质资料再生产;就可能导致财政支出中不重视人口素质提高方面的投资。只有正确认识物质资料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的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关系,才能正确分配财政资金于两种再生产,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和人口的协调发展。事实上,财政收入、财政职能、财政支出、财政补贴、社会保障、预算体制等,无不与人口再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我们的财政理论中尚未有充分的反映和概括。总之,财政分配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不仅要考虑物质资料再生产,而且也应该包括人口再生产,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财政理论更加完善,从而避免不应有的财政政策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