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你给我合理税制 我给你廉价廉政的政府(2)

2017-08-31 03:28
导读:二、基本数据一头雾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公共财政,公共财政与国家分配论是一组对立的概念。国家分配论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而公共财政
二、基本数据一头雾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公共财政,公共财政与国家分配论是一组对立的概念。国家分配论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而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依靠税收收入进行公共支出,做众人之事。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政府究竟一年有多少收入不清楚,政府的支出比收入更不清楚,收入与支出的总规模不清楚,收入与支出的结构也不清楚,中国各级政府现在的债务总数、债务规模还是不清楚。  先说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的财政收入实际上是一个大口径,它包括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我们所能掌握的都是一些分年度的数据。以1995年为例,当年我国预算外收入、制度外收入、社会基金和不在财政收入反映的财政收入退库四项合计金额为8532.1亿元,再加上预算内收入6242.2亿元,根据这一组数字测算我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大约为25.4%,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安体富等教授的。而国家税务总局科研所的张培森、刘佐研究员却有不同的分析。他们以1996年为例,认为当年我国各项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为10.2%,各项基金、各种规费、社会保障收入约占GDP的10%,各级政府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乱摊派也占到GDP的10%,即政府收入已占GDP的30%。经济学家米建国也支持上述的看法。甚至还有些经济学家认为我国的政府收入已占 GDP的38%,甚至超过40%。但是这种分析多产生于运用某些地方个别样本外推性,基本数据不清,基本判断就不明。我国政府的预算内收入是清楚的,我国政府的预算外收入包括社会保障基金、财政退库资金、政府规费是比较清楚的,这几块收入大概占到GDP的26%,而 26%以上的部分主要是各级政府的制度外收入,最主要的是各级政府的乱集资、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这是谁也搞不清楚的,搞清楚就不乱了。2000年《南风窗》第九期的打头文章指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大小小的收费项目有6800多项(其中有900项是中央出台的,所收入的规费是比较清楚的)。该文章以1996年为例,我国的税收收入7407亿元,而税外收费据不完全统计竟达9798亿元,占GDP的13.2%,这仅仅是能够统计出的数字。1996 年比1995年,可计算部分,政府增加收入近3000亿元。  中国的政府收入究竟占GDP的多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数据,在当前谁也说不清的情况下,我们是否有必要得出一个类似模糊决策学的共识。因为没有这样的共识,我们就失去了做出正确判断和正确决策的基础。共识不是最高纲领,共识只是找到一种多数人可以接受的认同,有了这种共识,我们才可能找到我国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取得双赢的基础。双赢也不是各方只赢不失,而是各方在决策时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搞清楚自己是什么,自己要什么,为了要自己主要要的东西自己舍什么。  根据这种指导思想,我认为,我国的政府收入已经占到了GDP的30%以上,这应该取得共识,其理由如下:  第一,80年代以前,我国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都在30%以上,最高年份曾占到41%。改革开放的初期即1979年这一比例还高达 28.4%;1997年之后逐年下降,最低是1996年,下降至10.6%;1997年之后开始回升,2000年达到14.6%。从我国政府所承担的职能与市场经济国家所做的比较,政府的越位行为之广、范围之大是市场经济国家望其项背的。由此判断我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不可能低于30%。  第二,1988~1998年,政府税外收费年均递增23.21%,从1993年起预算外收入开始超过预算内财政收入。近几年,预算外收入占GDP比重高于预算内收入占GDP比重3~4个百分点。预算内收入加预算外收入占GDP的25~27%,这一部分是有账可算的,不好计算的是政府的制度外收入。但近几年米建国、石小敏、温铁军、刘佐等经济学家的诸多个案例分析,制度外收入不会低于GDP总量的10%,我国政府收入已占到GDP的30%以上,这种估计是有依据的。  第三,即使按最保守的估计,我国的宏观税负约占GDP的25%,根据社科院邓英淘研究员对1978~1998年的计算,我国每年的库存积压占GDP总量的2.6个百分点。而2000年权威刊物《经济研究》第10期,孟连、王晓鲁教授通过数学模型回归出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每年GDP计算的虚增部分大概为两个百分点,由此推论,我国政府收入已占到GDP的30%以上,可见此论不谬。  以上是我对我国政府收入的基本判断。如果再研究一下我国政府的支出,就更找不到数字依据了。而想了解政府的支出结构,那就更是天方夜谭。我国政府支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太低。如果说过去是企业预算约束软化,银行预算约束软化,现在的主要矛盾则是政府的预算约束软化。我的基本判断是:  第一,中国现行财政存在着严重的“缺位”和“越位”,而且积重难返,预算制度基本仍然是一层层的领导拍板;  第二,1999年第三期《经济研究》安体富教授撰文指出,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7%增长到目前的15%;  第三,1997年11月,中国市场经济决策信息咨询网《特供信息》根据权威部门介绍,1995年,我国吃财政管理饭的城市人口有36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32%,仅一年支付的工资和奖金为4700亿元,乡、镇、村还有吃三提五统的脱产人员1400万人。该材料还反映,1978~1995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5.1倍,而财政支出中的行政费用增加了17.8倍,几乎是每四年翻一番。我推算,大约三万亿的政府财政收入,其中2/3用于政府自身的开支是毫不过分的;  第四,政府有超过三万亿的财政收入,而如此庞大的财政收入却不够政府开支,这也是不争的事实。1996年之后,我国财政支出所依靠的软赤字与硬赤字都在迅速扩张。1996年发行国债1967.28亿元,1997年2476.8亿元,1998年5900亿元,2000年 3700亿元,国债余额1.6万亿元,国债的依存度已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安全线。1981~1997年,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12.56%,而财政支出年均增长速度为29%,而县、乡、村的财政赤字,举债度日更是神鬼不知的天文数字;  第五,高价非廉价的政府。这里只举一个公款用车的例子。以1993年为例,当年我国有小轿车230万辆,其中95%以上是公车。这一年,我国生产国产小轿车22.5万辆,进口小轿车18.1万辆,这40万辆小轿车中98%被公款买走,光新增轿车一项,国家全年就要支出买车和养车费用700亿元,这一年国家财政为公车的供养支出费用为1890亿元,而2000年,新增加的小轿车却是60万辆,其被公款买走的比例仍占96%。仍以汽车行业为例,1998年,我国汽车行业的利润仅40亿元,而各类政府部门的收费高达1200多亿元,这1200亿元收费中的60%,即720亿元被收费单位吃光用尽。而政府盖楼宾馆化,其势猛于购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国的税赋负担即财政总体负担十分沉重。国际上通常认为,人均GDP在260美元以下低收入国家,最佳税负为 13%左右;人均GDP在750美元左右的国家,最佳税负为20%左右;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的中等收入国家,最佳税负为23%左右;人均GDP 在一万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国家,最佳税负为30%左右。按照国际标准,财政赤字占当年GNP的3%是一条警戒线;财政赤字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5%又是一条警戒线,这样的警戒线我国在1994年就已经超过。  这是西方的标准,我们不可照搬,是独立自主的大国,政府理应集中财力办些大事,是搞清什么是我们的大事。和欧、美比,我们是穷奢,人家是富俭,这方面我主张全盘西化。  通过十年的实证,我国剩余产品占GDP的比重大约在31~33%之间,除2000年之外,我国国有的效益一直不佳。而税收占GDP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它直接着经济增长率就下降0.36个百分点。  
上一篇:析我国税制进一步改革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