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分权体制的问题和原因探析(4)
2017-09-01 01:15
导读:六、新一轮改革措施可能产生的影响 十六大以来,新一轮税改已经启动,作为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新措施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
六、新一轮改革措施可能产生的影响 十六大以来,新一轮税改已经启动,作为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新措施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由于缺少配套措施和相关制度改革的支撑,单兵推进的税改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出口退税改革。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初衷之一就是,随着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增加,中央可以拿出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作转移支付,以缩小地区财政不平衡。意料不到的冲击之一就是出口退税额的迅猛增长,每年高达几百亿,2002年甚至超过了1000亿,再加上其他制约因素,中央转移支付的力度也就大打折扣。目前出口退税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从2004年开始,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财政承担75%,地方财政承担25%.这项政策的转变主要对出口企业集中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产生影响。出口退税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有利于中央财政从沉重的退税负担中解脱出来,从而将这笔资金用作转移支付,从而优先安排中央战略目标的需要。东北、西北及中部地区肯定会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以缩小地区差距。可是,这项措施也体现了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因为当时协商的结果是由中央政府完全承担出口退税而不是中央地方共同负担。 (2)税费改革。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税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五年内(从2004年起)最终取消农业税,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一步降低税率,或免征农业税,对农民提供补贴。这对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对解决三农必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税费改革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影响并不大,因为其农业税占地区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小,但是对经济落后地区来说,农业税往往是最重要的税收来源,在没有其他明确的收入保证之前,地方财政无力消化由此产生的资金缺口,费改税给这些地区的财政造成了更大的压力。虽然随着乡镇农业税收任务的调增,预算内可用财力普遍增加,但由于取消了其他收费,乡镇总财力不同程度地减少。乡镇政府履行职能步履更加艰难。 (3)增值税转型。实施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改革,符合增值税作为流转税的本质要求,避免了重复征税,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更新设备,提高装备水平,对我国装配设备的发展也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据国务院发展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刘世锦推算,以2003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税基,全国因增值税转型一项大约有1000亿元的财政减收,从目前来看并没有相应的具体措施来分担税改成本。
[] [1]谢子远。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取向[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4)。 [2]楼继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J].中国投资,2005,(8)。 [3]吕炜。论财政发展的创新[J].财贸经济,2004,(2)。 [4]钟晓敏。市场化改革中的地方财政竞争[J].财经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