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中国公共财政论之特色(4)
2017-09-06 04:38
导读:然而,如果由此而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完全否定和无视国家分配论的合理内核,也是不对的。在几十年的时间内,我国财政理论界对财政本质问题进
然而,如果由此而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完全否定和无视国家分配论的合理内核,也是不对的。在几十年的时间内,我国财政理论界对财政本质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其家分配论关于财政本质的结论是正确的,因为现实中的财政就表现为是政府的分配活动。所以,公共财政就是公共性质的政府分配活动。不过,此时的“国家”或“政府”是不能随心所欲行事的,它必须服从于服务于市场,它从事的只能是公共性质的活动。
五、如何构建公共财政的问题
这是我国财政界应着重解决的,它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如何构建的问题。20余年的市场化改革,已使我国财政发生了巨大变化。税收、政府支出、公债、财政政策、财政体制和财政管理等所有方面,都明显地向国际通行的形式、做法与制度靠拢了。就这个意义可以说,我国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已大致形成了,即改革实践实际上已部分解答了这一问题。然而,基本框架的建成并不等于实质已经具备,因而至今为止还不能说公共财政模式在我国已经建成了。那么,什么是公共财政的实质性内容呢?
我们认为,只有真正的政府预算制度建成之日,才是公共财政实质上建成之时。西方的历史进程表明,公共财政模式是与政府预算制度相伴随而形成和发展的,正是政府预算制度为该模式的形成和存在提供了基本形式。政府预算制度的灵魂是法治化,而我国传统的国家预算制度恰好缺乏法治化的实质,因而它不是真正的政府预算制度。目前我国的财政改革重心已转到政府预算制度的构建上来,它意味着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模式的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是我国财政公共化改革的关键步骤与核心内容,沿着目前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道路走下去,最终即可完成公共财政模式的构建任务。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二是如何对待我国财政的盈利性内容的问题。西方的公共财政是与私有制相伴随而形成的,从一开始就没有涉及盈利性领域。尽管几百年来国有经济所占比重大为扩大,但国有经济只不过是政府执行其公共政策,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手段,而不是政府自己直接参与市场竞争,争夺市场盈利的手段,西方的国有基本上是非盈利性的。这种性质的国有经济无论其相对规模有多大,都不否定财政的公共性。
我国的国有经济则不同。我国是在国营经济占绝大部分比重的背景下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时至今日我国的国有经济仍由盈利性和非盈利性两大部分所组成,其中盈利性部分则是其主要的构成部分。这样,是否具有盈利性,就成为区分我国与西方国有企业的根本标志,并由此而导致了我国与西方社会经济的种种差异。
我国国有经济的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财政直到目前为止,都包含着公共性和盈利性两大组成部分,从而导致了对公共财政问题的认识困难和混乱。由于公共财政具有非盈利性,盈利性财政活动是不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这就产生了我国财政的改革目标究竟是单一的公共财政模式,还是双元财政模式,即我国财政是公共财政和国有资本财政统一体的争论。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政府应当退出一般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的改革目标,这将使得我国财政基本上不包括盈利性内容,从而国有资本财政也将不存在了。基于此,我们认为,公共财政是我国财政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然而,政府退出一般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的过程是复杂的,需要解决种种的矛盾和困难而旷时费日。在目前还没有退出的情况下,承认双重性质财政的现实存在,将财政的公共性部分与国有资本性部份区分开来,形成公共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并存的格局,是解决我国目前财政困难,根除财政混乱状态的根本步骤之一。这是因为,双重性质的财政活动混于一体,使得我国经济的市场性与非市场性两大部分通过财政直接混淆在一起,这是政府至今仍然插手和干预市场,市场经济体制仍然难以真正建立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双元财政是我国财政改革的过渡模式,只有经过它的中介,才能加快并最终实现财政的公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