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与评价(4)

2017-09-16 03:52
导读:(二)积极财政政策提高了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 积极财政政策不仅通过总量扩张措施抑制了经济运行过程中暂时出现的矛盾和所引致的经济衰退,起到
(二)积极财政政策提高了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  积极财政政策不仅通过总量扩张措施抑制了经济运行过程中暂时出现的矛盾和所引致的经济衰退,起到了一种推力和拉力的作用,而且还通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辅的结构调整措施,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能力。可以说,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基本上做到了增加总需求的同时生成有效供给,以有效供给增加带动总需求扩大,为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在总供求和谐调整中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改善了基础设施状况。基础设施是民间投资和消费活动的基本条件,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然而,我国在近20余年的经济增长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就是道路、能源通讯、农村供电、水利设施等的严重短缺,成为我国今后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势头的障碍。因此,从1998年提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伊始,就选定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并在头三年(1998——2000年)共安排国债资金投资项目6620个,长期建设国债资金3600亿元加上银行贷款和地方、企业自筹资金,总投资规模达到24000亿元。到200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5100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3%。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主要选择了4大领域。(1)全面展开堤防工程建设和水毁工程建设。到2000年底,全国共完成堤防加固16369公里,完成江河控制性枢纽工程25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75项,在蓄洪区共完成安全区建设22个。(2)加快交通运输设施建设。1998年以来是我国公路、铁路、民航建设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公路建设方面,5年来新增公路里程约7.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万公里;铁路建设方面,5年来,建设铁路新线5500公里,复线2520公里,电气化铁路1690公里。机场改造与建设方面,5年来改建和新建机场35个。(3)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债投资的带动下,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到2000年底,竣工投入使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56个。这些项目的建成,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1886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824万吨,日垃圾处理能力31317吨,日燃气供气能力708万立方米,供排水及煤气管道网1585公里,新增城市道路1308公里(5年来共计2.13万公里),桥梁21座,供热面积8694万平方米。(4)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用电条件。到2000年底,农网建设与改造竣工的县(区、市)累计1000个左右。农村电价明显降低,农民用户的生活电价平均每千瓦降低0.1——0.3元。  2.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顽症,特别是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较低(1988——2001年间该比重一直在30%——34%之间徘徊),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虽然较高(1990年为41.6%,是自1971年以来最低的一年,从1992年开始逐步上升,到2001年上升到51.1%),但第二产业内部的重复建设多,而且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将是我国今后产业政策的主旋律。  世界各国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财政政策,以财政直接投资和税收优惠措施,集中财力直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给予税收优惠、对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财政贴息等措施,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998年开始,国家财政共对880个民用技术改造项目贴息,调动了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增强了银行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支持的信心和贷款力度,实施了一大批技术改造、高产业化、装备国产化的项目。截止到2000年底,建成投产高科技产业化项目68个。在技术改造项目方面,在以国债资金贴息的政策下,1999——2001年累计安排资金265.4亿元,1218个项目,拉动投资2810亿元,已建成投产项目288个。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开始发生质的变化,由粗放型的外延增长向集约型的内涵增长转变。  3.协调了地区经济发展。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日趋扩大,是我国保持持续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首先从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入手,逐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财政政策可以采取三大措施:第一,增加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第二,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第三,配合以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从1999年开始,积极财政政策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安排国债投资时,注重向西部地区倾斜,促进了地区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在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速明显加快,仅2000年西部地区的投资就达3943亿元,增长14.4%,高于全国平均速度5.1个百分点,比东部和中部分别高出6.1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  4.加大了科教投入。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加快我国化进程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邓小平“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同时,内生增长理论特别表明,长期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形成。而要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入力资本形成,鉴于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具有很强的“效益外溢性”,政府就必须加大技术进步和教育的财政投入,其中包括直接投入(财政拨款)和间接投入(税收优惠)。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开始,各级财政保持对科技教育投入总量的逐年增长。  在教育投入方面,中央财政教育经费开支连续5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而使中央财政从1998年到2000年实际增加教育经费183亿元。同时,各省市也相继提出在今后几年内,本级财政的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也提高1——2个百分点。1998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2949亿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1565亿元,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41个百分点;1999年又比1998年增长13.5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287亿元,占GDP的比率由1995年的2.41%上升到2.79%。200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3800亿元,占GDP的比率为4.2%。  在科研开发投入方面,1999年全国科技经费总额为14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与开发经费678亿元,增长17%。从1998年起5年内,中央财政陆续投入25亿元用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1998——2000年,连续较大幅度地增加科学基金对创新课题的支持,并安排经费54亿元,支持中科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  
上一篇:“十五”计划时期中国通货紧缩的趋势及其税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