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分析研究(2)
2013-05-08 01:10
导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 国有资产逐步 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 加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战略全局的重要领域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 国有资产逐步
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 加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战略全局的重要领域。从资产构成看, 到20
世纪90 年代末, 国有经营性资产超过60% , 仍占绝对优势, 但从经济增长速度看, 国有经济的
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的经济。预计到2010 年, 在我国GDP 构成中, 国有经济的比重将
下降到25% 以下, 集体所有制经济和个体私营及其他类型的经济将各占35% 左右。在这一变
化过程中, 集体经济将出现急剧的分化和改组, 一部分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发展壮大以后, 将会
转化为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 一部分转变为股份合作制经济, 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集体企业经
过拍卖、租赁等形式转变为事实上的个体私人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变化, 将直接影响公有
制经济比重的高低。预计资本社会化的混合经济成分在我国所有制构成中将日益扩大。
21 国有经济的定位
目前, 对国有经济及企业的定位有不同的主张。一种观点认为, 国有企业是特殊企业, 其特
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不以盈利为目的, 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并主要集中在自然垄断
行业。因此, 国有经济的范围应大大收缩,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应按上述定位确定其范围和
比重。反对上述观点的同志认为, 国家只搞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 只办不赚钱或微利企业,
而能赚钱的企业都让给非国有企业去办, 将来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政权, 社会主义的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靠谁来支撑?
我们认为, 国有企业的特殊性除了提供公共产品并主要集中在垄断行业两个特征外, 还要
考虑特殊性, 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国有企业进行定位。一方面,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要实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现经济与科学技术的战略赶超目标, 必须发挥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另一方
面, 几千年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 社会人文传统中存在着不利于资本集中的因素, 如果完
全通过民营经济和市场的力量, 难以有效地实现资本集中, 去兴办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大企
业。因此, 如冶金、石化、重型机械制造、汽车、非消费类电子产品、医药、烟草等行业还需要依靠
— 20 —
国家并通过国有企业的形式, 实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 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四、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
任务
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 提高农业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 有以下几个途径可供选择, 但又都面
临着许多难题。通过土地的相对集中来提高种植业的规模效益不符合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现
实。目前, 我国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 8 亩, 2020 年将下降到1. 5 亩左右。土地仍然是农民
现阶段赖以生存和经济保障的基本生产资料, 在非农产业收入不稳定的情况下, 农民不会轻易
地让出土地使用权。因此, 土地的相对集中和规模经营只能在少数非农产业比较发达或人均占
有耕地面积较多的地区推行。保持土地承包的长期稳定仍然是必须坚持的基本政策。
乡镇工业的增长速度已逐步下降,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受到了
抑制。1980~ 1996 年, 乡镇工业已吸纳了7000 万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乡镇工业创造的
产值已超过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ö 3。从1997 年开始, 乡镇工业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平均只有
12% , 这种下降带有客观必然性。今后, 乡镇工业的发展将很难重现“八五”时期高速增长的局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面。因此, 今后乡镇工业的发展, 不应再继续追求数量扩张, 而应转向推进制度创新、资产重组、
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 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价格的余地和空间日益缩小。从当前农民的收入状况看, 理应进一步提高
农产品收购价格, 但农产品提价又不能不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一是农产品供求状况。目前, 国内农
产品供应比较充足, 市场供求状况制约着农产品价格上升。二是国家财政和工业的承受能力。因为
农产品提价以后, 需要相应地提高工资, 增加工业生产成本, 会影响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在
开放条件下, 还必须考虑国内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对比关系。目前, 我国主要农产
品价格如大米、小麦、食用植物油等都已接近甚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
根据以上分析, 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 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政策的立足点不是实行
土地的规模经营, 也不是继续维持乡镇工业的高速增长和提高农产品价格, 而是在保持农户生
产经营方式不变的前提下, 依靠科学技术和精耕细作, 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同密集的劳动力结
合起来,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 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中介组织, 把农户的
分散经营同国内外大市场连接起来, 把种植、加工、商贸结合起来。小农户—科学技术—大市场
是实现农业产品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五、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前提下, 加快能源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1 继续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能源发展方针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能源供求矛盾明显缓解, 特别是近两年来, 出现了煤炭严
重积压, 发电量低速增长的局面。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总体格局是: 短期相对过剩、长期能源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供给不足; 污染严重的低质能源过剩, 清洁的优质能源供给不足。这两个矛盾将长期制约着我
国能源的生产与消费及其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能源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原则应当是: 在保持能源
稳步增长的同时, 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把节能放在优先的地位, 努力降低单位产值的能
源消耗, 减少和治理能源消费所造成的污染, 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
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预计2000 年, 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可以达到90000 亿元, 如果“十五”时期平均
— 21 —
每年增长7% , 2000 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26000 亿元。80 年代以来, 我国每亿元国内生产
总值所消耗的能源大幅度下降, 1980 年为13. 48 万吨, 1990 年下降到5. 32 万吨, 1998 年进一
步下降到1. 62 万吨。但是, 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费量保持1998 年的水平不变,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