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分析研究(3)
2013-05-08 01:10
导读:年能源消费总量则需要达到20. 4 亿吨, 1999~ 2005 年, 一次能源产量的年均增长率需达到 7. 37% , 是可能增长率的3. 1 倍,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十五时期
年能源消费总量则需要达到20. 4 亿吨, 1999~ 2005 年, 一次能源产量的年均增长率需达到
7. 37% , 是可能增长率的3. 1 倍,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十五”时期, 仍然要把节约能源放
在优先的地位, 使每亿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从1998 年的1. 62 万吨下降到2005 年的
1. 27 万吨,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年均须下降2. 83%。
优化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是能源结构调整中更为艰巨的任务。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构
成中, 1980 年煤炭占72. 15% , 1990 年上升到76. 2%。最近两年由于进口石油和成品油的大幅
度增长, 使煤炭的消费比例略有下降, 但1998 年仍然占74%。20 年来, 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
优质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量一直在25% 左右, 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没有大的变化。以煤炭为主
的能源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90 年代中期以来, 在世界能源消费中, 平均石油占40% ,
煤炭占27. 5%。我国煤炭消费的比重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受资源条件的制约, 在短期
内还无法根本改变这种状况, 但必须把降低煤炭消费的比重, 增加优质煤炭产量, 保持原油及
成品油的稳定增长作为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主要任务。
21 交通运输业
进入90 年代中期, 交通运输严重滞后的局面持续缓解, 运输供给与运输需求的适应程度
不断提高。具体表现是: 运输弹性系数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而降低, 部分铁路主要干线的
客运运输密度出现下降趋势, 各种运输方式的紧张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在一些运输通道
上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开始形成竞争态势。交通运输供求状况从严重滞后转向基本适应, 这是一
个历史性转变, 是运输基础设施迅速扩张的必然结果。但是也要看到, 目前交通运输供求基本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平衡的状况是相对的、低水平的。总体上讲, 交通运输依然是远虑和近忧并存的局面。从远虑
看, 我国按国土面积和人口平均的运输网密度在世界上均处于后进地位。从近忧看, 一些运输
方式, 如铁路和公路等, 在运输高峰季节仍然非常紧张, 其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能力还十
分薄弱。因此,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我国交通运输业都将面临着繁重的发展任务。
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过程中, 除了运输基础设施规模不足和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等问
题外, 运输网络布局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近年来, 虽然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发展较
快, 但由于基础薄弱, 其运输基础设施不足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程度还很严重。由于中西部地区
和东部沿海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 因此各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所服务的
经济发展战略是有区别的。为了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 这一地区近中期需要大力建设铁
路和公路, 并使之尽快形成运输网络,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联系通道。东部沿
海地区, 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已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交通运输发展的
重点是完善和改造已有的运输网络, 加快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步伐以适应快速运输需
求不断上升的形势。为了使我国交通运输业得到快速、健康、全面的发展, 必须着重加强以下几
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研究并制定国家综合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二是明确政府和市场在交
通运输发展中的位置,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运输资源的作用。三是培育运输市场, 优化竞争环境。
四是推进商业化经营, 提高运输基础设施的经营绩效。五是进一步扩大外资运用于交通运输的
— 22 —
范围和规模。六是切实加强客运能力, 大力发展联运和物流事业。七是依靠科技进步, 运用先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进技术装备交通运输业。八是促进交通运输的清洁化和节能化。
六、工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调整
当前, 我国工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不合理的、低水平的重复
建设严重, 技术落后、消耗高、附加价值低、进入壁垒低的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大
大超出了社会有效需求。二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过于分散的问题十分突出, 具有较强竞争
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数量极少, 规模经济差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生产、销售和产品开发, 而
且影响了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产业集中度低, 生产和市场分散化, 导致企业过度竞
争, 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 影响了企业效率的提高; 企业组织结构松散, 专业化协作水平低, 大、
中、小型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 影响了大工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 以及
中小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三是为国民经济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装备工
业落后, 大量成套设备、技术性能高的机床、仪器仪表和投资类电子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四是技
术和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比重低, 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程度低, 进展慢。
针对上述问题,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和重点从过去以消除短缺为主转向解决相对过
剩问题, 由解决轻、重工业以及上、下游产业之间的比例失调问题转向推进产业升级。在工业结
构调整中, 必须正确处理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关系。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并
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传统产业。我国传统工业如钢铁、化工、建材、轻工、纺织、食品等行业与工业
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除少数行业外, 已主要不是表现在生产能力大小和产品产量多少上, 而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是在生产技术水平、产品品种和结构、单位产品物质消耗以及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距。要缩小
这种差距, 就必须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推进技术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缩小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是“十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的
一项战略任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突出重点, 国家应集中财力, 支持关系技术进步和产业
升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领域。同时, 要创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经济机制、法
律保障和融资条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坚持市场主导与国家扶持相结合, 自主开发与积极
引进相结合, 军用与民用相结合,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结合。
七、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80 年代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 初步改变了第三产业严重滞后的状况。但90 年代以来的第
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高速增长使三大产业结构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又变得突出起来。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