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力为其企业带来盈利,因而也就自然会被企业所淘汰。如果这些纺锭还可以在市场上卖出相当的
价钱,以致于没有中央政府的监督,地方和企业就会把这些机器卖掉,那就说明有人(而且主要不是
国企) 可以用这些机器生产并获得满意的回报。既然如此,这些机器就应当仍然是社会所需要的机
器,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大的代价强行销毁它们呢? 棉纺行业和水泥、造纸这样的行业还不相同,在
这些行业,由于一些小企业可以不承担污染环境的成本,它们与大企业的竞争可能是不公平的,需
要政府的干预。棉纺行业似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如何理解近年来纺织行业的调整政策,是
经济学家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研究》虽出版于1999 年,但未能将其对棉纺行业的深刻分析延续
到这一阶段,不能不使关心这一问题的读者略感遗憾。
31 结构调整的计划标准与市场标准
使笔者感兴趣的另一个问题可以概括为在评价企业行为时的“计划经济标准”和“市场经济标
准”。作者对这一类问题的分析相当独到,澄清了不少认识误区。重复建设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例
子。计划经济的倡导者曾经认为,计划经济的一个优越性在于可以避免市场经济中的资源浪费,
因为一切都有计划,计划者知道社会需要多少什么东西,可以安排相应的投资和其它资源,通过向
企业下达计划,生产那么多这种东西。只要所有的人都“令行禁止”,资源浪费就可以避免。而在市
场经济中,投资和生产决策是分散作出的,这种“无政府状态”很容易造成我们现在所说的“重复建
设”,使得这种东西生产得太多,等到发现时已为时已晚。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计划者实际上根本没有这种能力。计划经济不仅是普遍的短缺经济,而且
也没有消灭局部和暂时的过剩(例如《研究》第2 章提到的电子大会战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 。特别
重要的是,计划者根本无法预测消费者的较高层次(例如《研究》中谈到的家电产品) 的需求,因而也
就无法预测中间投入品的需求。他们至多只能预测类似于军用物资这样的政府消费品或食盐这样
的价格弹性极小的基本消费品的需求。虽然如此,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没有放弃对经济进
行“计划调节”的努力。《研究》所引用的政府在家电行业指定定点企业、限制进入的努力就是一个
例子。对重复建设的批评实际上也是基于同样的认识。所谓重复建设,无非是说既有的产量已经
“够了”,不需要新的企业再进入。然而,正如《研究》的作者所指出的,在市场经济中,看问题的标准
完全不同。市场经济的常态是过剩,而过剩的另一个说法也就是“重复建设”。这种现象的存在是
因为在市场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计划经济使用的数量标准,而是投资者的财务标准和消费者
的效用标准。一个新项目建成后会挤垮一片技术落后的老企业,用计划经济的标准来看,这是一种
浪费,新项目的投资者则首先看到他的投资可以得到高回报,消费者也会用自己的购买行为表示支
持,因为这个新项目会增加他们的效用。一个项目投产几年后成为多余,用计划经济的标准来说,
这是一种浪费,而投资者则可能不这样看,因为投资可能已经收回并已有足够的回报。
当然,这并不是说重复建设就一定是好事。目前存在的“重复建设”项目多数的确是失败的项
目。其中的原因在于政府在作出投资决策时根本没有考虑投资回报,或没有能力对未来投资回报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作出判断。需要澄清的问题是,判断建设项目成败的标准不应当是它是否“重复”,而应当是它是否
给投资者提供了足够高的回报。
企业的质量行为是另一个例子。用计划经济的观点来看,产品质量在任何时候都是越高越好。
用投资者的观点来看,不一定如此。在一定时期,企业集中精力扩展市场份额而容忍一定程度的低
质量,是使投资回报最大化的理性行为。消费者是否因此受到了损害? 也不一定。首先,并不是每
个消费者都一定愿意购买质量高的产品,有人(如低收入家庭) 就愿意购买低质量的产品以求低价
格。其次,在一种新产品正在进入市场的时期,消费者可能愿意为“先用为快”而降低对质量的要
求。这里的一个假设,也是市场机制起作用的一个关键条件,是消费者具有“充分信息”,也就是说,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