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结构调整的制度基础和判断标准分析(2)

2013-05-12 18:04
导读:易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不过,这也只是一种推论。《研究》所提供的材料不足以证实这一点。在家电行业,由于需求高 速膨胀所带来的高利润,企业和地方

易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不过,这也只是一种推论。《研究》所提供的材料不足以证实这一点。在家电行业,由于需求高
速膨胀所带来的高利润,企业和地方政府大举进入时的投资决策很容易作出,发生错误的概率比较
低。比较有意思的是棉纺行业出现的“边亏损、边进入”的现象。按照作者的解释,这种现象的“主
要原因之一是新投资者对企业间效率差异的清楚了解和对本身竞争能力具有信心,这部分新进入
企业的行为是理性的而不是盲目的”。如果情况的确如此,我们应当能够看到新进入的企业在资产
报酬率方面与老企业有明显差别。不知实际情况是否如此。
21“压锭行为”的经济分析
对于研究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的关系,棉纺行业具有独特的意义。在结构调整和改革过程中,
纺织行业的困难特别突出,以至于一些人对改革与效率的关系产生怀疑。作者对棉纺行业的分析
颇有深度和新意,为我们理解这个行业的独特特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例如,棉纺行业主要投入品
棉花的价格管制导致了产棉区新企业的进入,棉纺行业具有规模经济不明显、资产专用性高、品牌
效应不明显等特点,这些都有助于使我们对这一行业的理解更接近现实。1997 年,纺织行业被确
定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突破口。从此后实行的调整政策来看,纺织行业实际上是一个用行政
手段调整结构的试验田。调整政策的核心是压锭,其界限是由政府按照技术标准划定的。企业和
地方政府显然对压锭没有积极性,因此需要中央政府一边提供拨款、贷款、呆账核销指标加以鼓励,
一边派出要员实地督战。至少对于不了解内部信息的局外人来说,要寻找到支持这种政策的经济
学逻辑是十分困难的。如果政府认为应当砸掉的某种纺锭的确落后、多余,这些纺锭就应当已经无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75
2000 年第9 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力为其企业带来盈利,因而也就自然会被企业所淘汰。如果这些纺锭还可以在市场上卖出相当的
价钱,以致于没有中央政府的监督,地方和企业就会把这些机器卖掉,那就说明有人(而且主要不是
国企) 可以用这些机器生产并获得满意的回报。既然如此,这些机器就应当仍然是社会所需要的机
器,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大的代价强行销毁它们呢? 棉纺行业和水泥、造纸这样的行业还不相同,在
这些行业,由于一些小企业可以不承担污染环境的成本,它们与大企业的竞争可能是不公平的,需
要政府的干预。棉纺行业似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如何理解近年来纺织行业的调整政策,是
经济学家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研究》虽出版于1999 年,但未能将其对棉纺行业的深刻分析延续
到这一阶段,不能不使关心这一问题的读者略感遗憾。
31 结构调整的计划标准与市场标准
使笔者感兴趣的另一个问题可以概括为在评价企业行为时的“计划经济标准”和“市场经济标
准”。作者对这一类问题的分析相当独到,澄清了不少认识误区。重复建设问题是一个典型的例
子。计划经济的倡导者曾经认为,计划经济的一个优越性在于可以避免市场经济中的资源浪费,
因为一切都有计划,计划者知道社会需要多少什么东西,可以安排相应的投资和其它资源,通过向
企业下达计划,生产那么多这种东西。只要所有的人都“令行禁止”,资源浪费就可以避免。而在市
场经济中,投资和生产决策是分散作出的,这种“无政府状态”很容易造成我们现在所说的“重复建
设”,使得这种东西生产得太多,等到发现时已为时已晚。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计划者实际上根本没有这种能力。计划经济不仅是普遍的短缺经济,而且
也没有消灭局部和暂时的过剩(例如《研究》第2 章提到的电子大会战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 。特别
重要的是,计划者根本无法预测消费者的较高层次(例如《研究》中谈到的家电产品) 的需求,因而也
就无法预测中间投入品的需求。他们至多只能预测类似于军用物资这样的政府消费品或食盐这样
的价格弹性极小的基本消费品的需求。虽然如此,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一直没有放弃对经济进
行“计划调节”的努力。《研究》所引用的政府在家电行业指定定点企业、限制进入的努力就是一个
例子。对重复建设的批评实际上也是基于同样的认识。所谓重复建设,无非是说既有的产量已经
“够了”,不需要新的企业再进入。然而,正如《研究》的作者所指出的,在市场经济中,看问题的标准
完全不同。市场经济的常态是过剩,而过剩的另一个说法也就是“重复建设”。这种现象的存在是
因为在市场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计划经济使用的数量标准,而是投资者的财务标准和消费者
的效用标准。一个新项目建成后会挤垮一片技术落后的老企业,用计划经济的标准来看,这是一种
浪费,新项目的投资者则首先看到他的投资可以得到高回报,消费者也会用自己的购买行为表示支
持,因为这个新项目会增加他们的效用。一个项目投产几年后成为多余,用计划经济的标准来说,
这是一种浪费,而投资者则可能不这样看,因为投资可能已经收回并已有足够的回报。
当然,这并不是说重复建设就一定是好事。目前存在的“重复建设”项目多数的确是失败的项
目。其中的原因在于政府在作出投资决策时根本没有考虑投资回报,或没有能力对未来投资回报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作出判断。需要澄清的问题是,判断建设项目成败的标准不应当是它是否“重复”,而应当是它是否
给投资者提供了足够高的回报。
企业的质量行为是另一个例子。用计划经济的观点来看,产品质量在任何时候都是越高越好。
用投资者的观点来看,不一定如此。在一定时期,企业集中精力扩展市场份额而容忍一定程度的低
质量,是使投资回报最大化的理性行为。消费者是否因此受到了损害? 也不一定。首先,并不是每
个消费者都一定愿意购买质量高的产品,有人(如低收入家庭) 就愿意购买低质量的产品以求低价
格。其次,在一种新产品正在进入市场的时期,消费者可能愿意为“先用为快”而降低对质量的要
求。这里的一个假设,也是市场机制起作用的一个关键条件,是消费者具有“充分信息”,也就是说,消

上一篇:资本结构优化的案例分析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