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研(2)
2013-09-11 01:34
导读:二、 国内现有政策缺陷分析 1. 技术标准落后,导致进口产品长驱直入 我国目前在医疗器械领域共制定了89项国家标准和471项行业标准,其中等同或等效采用
二、 国内现有政策缺陷分析
1. 技术标准落后,导致进口产品长驱直入
我国目前在医疗器械领域共制定了89项国家标准和471项行业标准,其中等同或等效采用国 际标准的只有109项,仅为总数的1/5[9]。由于技术标准落后,就技术贸易壁垒而言, 在BME产品领域我国几乎处于不设防状态,这使国外产品甚至二手设备可以长驱直入。
卫生部最近一项报告显示,目前全国有二手CT机达2?000多台,约占CT机总数的1/2[9] ,全部为进口产品,其中多数运行状况堪忧。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及欧洲均建立了自己的 标准和认证体系,相关进口产品的论证历时1~2年,这客观上延缓了国外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 的速度。
目前,我国相关标准制定与标准化研究严重滞后于产业技术发展。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严重老化,其中超过10年未修订的约占30%,超过5年未修订的约占40%[9]。标准修订 不及时,导致了与国际标准差距大,标准落后于技术发展,落后于市场;新的国家标准的制定工 作较多地是在翻译国际标准上,而未进行国际标准中技术方法的验证、规范等一系列技术工 作,导致许多国际标准尽管已转化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却无法执行。
囿于上述原因,很多国内企业仍然在现行严重滞后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下进行产品的设计 和生产,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又不能够符合国际标准,导致了先进国家对我国的技术贸易壁垒。
我国BME产品技术标准的严重落后,导致我国BME产业在上述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都面临着非 常被动的局面。
2. 出口产品缺少政府的低息贷款政策支持
美、德、日等国政府往往为购买其出口产品的外国客户提供低息贷款,即政府为企业作后盾 ,提供强有力支持。而且在我国,买方当地财政往往又给予从国外进口的BME产品提供贷款担 保。反过来,我国国产的BME产品则没有这种贷款担保,更缺乏相关的政府及银行支持。在多 重压力下,国产商是举步维艰。比如在伊拉克重建中,东软公司通过激烈竞争一举中标,获得 了4台CT机和1台MRI(磁共振成像装置)的订单,但我国政府方面没有相应的信贷支持[10 ]。我国企业往往不得不单枪匹马地与跨国公司拼争,势单力薄且处于竞争劣势。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3. 进口税收方面政策存在弊病
首先,对于CT机这样的产品,我国制定的整机进口关税一直在4%左右,已经非常低;而国产大型 CT机、磁共振等产品,除核心技术自主开发外,其他涉及的大部分零部件依靠进口,有时涉及 上千种,而这些进口部件的关税比整机进口关税高很多。比如目前CT机整机进口关税为4.5%, 而进口部件的关税却高得多,如CT机中的电机进口关税为35%[9]。如此一来,抬高了 靠自主设计、适当进口元部件研发的国产CT机制造成本。使本应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的国产 医疗设备的优势几近丧失,而成了高价货。很多医院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择“进口货”而舍“ 国产机”。因此,这样的关税政策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国内行业来说,抑制了民族医疗设备 产业的发展。
其次,国家对部分进口产品减免税收,导致双方竞争力严重失衡。由于国家规定,被用做“科 学研究和教学用品”的进口医疗器械产品可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购买国内产品则没有此 优待。因此,许多医院和经营性机构纷纷“打着各类教学科研旗号进口这类产品”,而不愿买 国产货。这些产品包括CT机在内的10多项医疗设备及器械,在“科研和教学”名义下,被免去 6%的关税和17%的增值税。比如一套1.5T超导磁共振进口价格约150万美元,以这些名义减少 至少23%的税收约35万美元。2001年进口的171台磁共振,至少有70%是以这些名义进口的 [9]。
进口产品的上述种种超国民待遇,非常不利于公平竞争,削弱了民族企业的竞争力。
三、发展我国BME高技术及产业的政策建议
1. 加紧实施BME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