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中国外交:三种需求的寻求及其(7)
2014-04-14 02:23
导读:从建构面向新世纪的、有着更大进步内涵的国际关系着眼,在此,我仅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对有中国承担责任与义务的国际新秩序,做几点原则上和轮廓
从建构面向新世纪的、有着更大进步内涵的国际关系着眼,在此,我仅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对有中国承担责任与义务的国际新秩序,做几点原则上和轮廓式的提示:
首先,世界需要一个更加稳定、更加合理的结构,它的主要含义是,在同时尊重主权原则和人权原则、平等原则和进步原则、公正原则和市场原则基础上,实现包括全球秩序、地区秩序和国家内部秩序(尤其是国家与社会关系)在内的多重关系的建设性磨合。民族国家的主权当然是国际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石,这方面必须坚决抵制英美等国的"新干涉主义";与此同时各国应在建设本国的民主、公正和进步的社会政治体制方面做出不断努力,避免遭人制裁甚至被"开除球籍"的厄运。市场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在此基础上经济的全球化对人类应当说利大于弊,但新的国际关系及其体制设置,应当允许各国从容地安排其趋利避害的日程,而且南北关系的实质性改善与市场化的全球推进应当至少是同步的;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应当是促进而不是限制各国内部趋向合理性的自我整合过程。
其次,世界需要重新确认和扶助联合国的道义权威和行动能力,避免再度出现某个区域性安全架构凌驾于安理会之上、无视公认的国际准则的局面。在此我十分赞成新加坡著名外交家许通美教授的一个判断,他说:"联合国是公认的不完善的机构。然而,是否没有联合国,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呢?我并不这么认为。总体而言,在过去的50年里,联合国功大于过。尽管不完善,联合国一直努力创造一个由法治原则面非弱肉强食原则统治的世界"。反对形形色色的霸权主义当然是增强联合国活力的前提之一,更要紧的也许是商议建立更稳妥更有效的制度性安排,如改革安理会、增强联大发言权、实现对国际冲突的多重法制化约束等等。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有重大责任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我们需要的,不止是谴责类似北约轰炸南联盟这种霸权主义的行径,或者对某些不公正的动议加以否决,更需要主动提出自己的方案与建设性意见,更加积极地参与联合国框架内各种多边安排与活动。这方面,最典型的如参加联合国的维持和平行动(PKO)和联合国秘书处等官僚机构的改组;我们也可以根据本国国力的提高,视机主动提出适当增加中国缴纳的联合国会费比例;中国还可以在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的谈判中,相机提出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如当经济达到某个水准之时),我国将在国际上正式宣布适当承担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事实上,我们国家目前的许多新做法,如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控制城市的各种污染源、使江河湖泊更加清洁以及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等,都是符合这一方向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再次,世界需要重新审视和改革以IMF和世界银行等机构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使之更加全面更加稳妥地反映世界多数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实事求是地讲,发展中世界并没有能力现在就"另起炉灶",它们不得不参与现有体制和服从相关规则,但这并不应当成为现有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不加以改革和完善的借口,事实上连西方国家的许多有识之士都承认,后者的调整和改造是极度必需的。与此相应,国际社会及其各种规制需要特别重视发展问题。各国经验一再证明,经济的欠发达并且无望无助,既是一些国家内部极端行为和当今世界许多地区性冲突的诱发因素,更是南北关系紧张、多种全球性问题(如生态、资源、毒品、债务、人口和粮食问题等)难以缓解的症结所在。
停滞不前是灾祸之源。"发展才是硬道理"。各国内部的改革,现有国际制度的修正和国际体系的稳定,国际和平的维系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协调,都应当以促进各国发展为首要目标。它是一个真正"双赢"的互动。
结语:走向世界大国的自觉
中国是一个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和社会主义国家,又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核大国之一;中国人应当对世界做出应当的贡献,我们也需要在权利与义务之间寻找和保持必要的平衡。国际政治的复杂性,现时代的进步内涵,都要求中国逐渐加强走向世界大国的自觉意识。对中国外交家来讲,保障国内改革、发展和稳定等目标的不断推进,保证国家的领土完整和逐渐实现完全统一,在本地区(亚洲太平洋地区)乃至全球范围逐步发挥建设性的和负责任的影响力,将是未来一段时期(5至15年左右)工作的重点。显而易见,三者之间既不会平行的,也不是等重的,它们的内在矛盾和互相抵销经常超出彼此间的和谐与互补。"外交是一门艺术",这句格言用在此处特别贴切;没有国际合作、斗争与国家内部改革、发展之间关系的慎密思考和巧妙平衡,没有军事、政治、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诸领域的全面兼顾,没有短期对策与中长期战略之间的内在衔接,总之,没有统筹考量的外交战略,就不会有中国在过去20年基础上新的更大跃进,就不会有中国成为21世纪世界大国的宏伟前景。考虑到上述"发展、主权、责任"三大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必须注重大国关系、尤其是与美日俄等国的战略关系(它们是中国外交发生影响力的主要支轴),注重区域关系、尤其与东盟国家和东北亚国家的和谐关系(它们是中国推进全球外交的晋级台阶和必由之路),注重华人关系、尤其是大力培养与港台同胞及海外华人的亲情关系(在文明冲突与融合日益加强的时代,它们是中国增强文化向心力和发挥外交威力的重要国际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