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制度变迁的财政视角论文(5)

2014-06-23 01:10
导读:政府对国有企业输血的方法经历了以下的历程:先是借助于财政,在1980年代中期财政无能为力之后,政府只好依靠银行体系把居民私人储蓄引入国有企业

政府对国有企业输血的方法经历了以下的历程:先是借助于财政,在1980年代中期财政无能为力之后,政府只好依靠银行体系把居民私人储蓄引入国有企业。1990年代中期以后在风险不能增加的约束下,财政体系和证券市场就必须负担起把居民储蓄引入国有企业的任务。在给定了国家的税收能力的前提下,更多的政府债务和上市公司跑马“圈钱”便显得合情合理。
政府向国有企业输血的过程,其实就是财政危机加深的过程。为了保证国有企业对资源的优先利用,政府首先是限定了产业的范围,将利润高的行业由政府垄断后交付国有企业使用,并宣布该领域对非国有企业禁止进入。此为其一。其次,政府仍然沿用计划年代对资本实行行政分配的体制,通过国有银行制度将居民手中的“金融剩余”集中起来,再通过政策性贷款的手段注入国有企业。并且实行一系列的金融管制力图堵塞“金融剩余”向非国有经济漏出的“缺口”(朱光华、陈国富,2001)。或者与国有企业的经理共谋在资本市场上诱引“金融剩余”。前者主要表现为金融抑制,后者主要表现为股市的泡沫。当借助于金融手段不能满足公共资金的需要时,政府便只能在税收和债务上努力了。根据“李嘉图等价定理”,债务是延期的税收,二者的同时提高应验着诺斯悖论。如1998年政府正式的税收增加1000亿元,按实际值(物价在下降)财政收入增加了14.4%,几乎是经济增长率7.8%的两倍。无论从哪种意义上讲,税收都不可能保持中性,它都是微观经济主体的一种超额负担。税收收入最大化与国民经济产出最大化不相容定理是成立的。因此,重税不是实现义理性最大化的理想选择,特别是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实施的当口。
由于按照MC=MR征税的林达尔均衡并不存在,因此,过高的税率会导致公共产品的过度提供,结果是产生挤出效应。如果政府增税的目的是为了将资本由非国有企业向国有企业转移,那么对非国有经济抽血的经营结果可想而知。樊纲(2001)用“额外综合税赋”来说明这种转移,并指明这是一个相当危险的征兆。并指出,国有部门中各种反对改革的势力过于强大,而本身的状况又不断恶化,要想维持其生存,就势必利用自己对资源分配的垄断地位、利用国家强权,将大量非国有部门生产出的收入用各种方式转移到国有部门,使非国有部门越来越难以增长,整个经济的增长率也就会慢下来,最后各种矛盾暴露,经济陷入危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如果某一天,政府向国有企业的输血政策转为了改革政策,则意味着政府财政困难。这里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输血是有收益的,它并不仅仅表现为财政收入的增长,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保障稳定的收益。政府决策是体制结构的函数,当国有企业所能提供的利税收入越来越少,所需的财政支持越来越多,改革后的净收益大于不改革时的政府净收益时,政府便必然会选择改革的路。因为,国有企业过去一直是政府的权力基础。改革国有企业是一件十分麻烦的运作,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任何政府和企业官员都不愿意进行改革。因此,十五大“抓大放小”、“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等政策的出台暗示政府输血政策的失败。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二十年对国企试错改革耗费了大量资源,投入产出极不相称,从而为经济增长设置了极大的障碍。
这种严重依靠资金推动,过分依赖国外市场的经济增长方式实际上是维系了一种“钢丝财政”。一旦资金链条断裂,或者国际市场需求下降,那么财政压力便会凸现。在1998年之前,这一经济增长方式对财政压力,特别是中央财政压力的缓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以至于当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主旨即在于减少财政赤字。但是始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这一路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经济衰退造成的财政压力使得政府又采取了风险偏好的策略。于是体制复归,政府开始替代市场。政府推行产业结构调整其实是将资本推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型强加给市场的一种企图。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利用税收将非国有经济的资本强行转移,暂时地保证了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粮食体制的重新统购统销,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损害,进一步减低了国内的需求。
上一篇:论税收成本论文 下一篇:文化旅游资源与成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