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化经营的质量和水
2014-06-27 01:14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浅谈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化经营的质量和水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 要】 在对外贸易规模扩张的同时,我国贸易结构也发生了
【摘 要】 在对外贸易规模扩张的同时,我国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造业的国际化已经取得长足进展。提高我国制造业国际化水平要重视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是重视标准的制订,争取国际话语权;二是努力增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三是重视自主创新,发展核心技术;四是重视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
【关键词】 制造业,国际化,核心技术,标准体系,人力资本
一、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化已经取得长足进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已经成为对外贸易大国。198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仅为570.0亿元人民币,贸易依存度为12.6%。到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9555.1亿人民币,贸易依存度约为69.8%;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3位,仅排在美国、德国后。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7604亿美元,进一步巩固了贸易大国的地位。2008年,我国进出口额有望超过2万亿美元,有望超过德国,成为第二大贸易国。在对外贸易规模扩张的同时,我国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制造业的国际化已经取得长足进展。
1.从出口产品看
首先,出口产品中制成品已经占很大比重。在1980年,我国出口商品的中,初级产品出口金额占出口商品总额的50.3%,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49.7%。而到2000年以后,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上升到90%以上,初级产品的比重则相应下降到10%以下。2006年,前者比重上升到94.5%,后者的该项比例则相应下降到6%以下。
其次,在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的比重上升。1995年为34.5%,2000年升至47.1%,2006年达到56.7%。
再次,在工业制品中高新产品的比重在逐步提高。1995年只有6.0%,2002年达到22.2%,2006年上升到近30%。
又次,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步提高。自1994年以后,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一直为正,1995年~2003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指数依次为0.08、0.06、0.16、0.16、0.11、0.11、0.10、0.09、0.09,而初级产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自1995年后一直为负。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在世界的排位2004年超过日本,仅次于欧盟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制成品经济体,占有率达到8.3%,是美国的81%,日本的104%。2003年和2004年,市场占有率的增长速度为36%和37%。
2.从对外直接投资看
对外投资(非金融,下同)既可以为东道国创造
就业机会,推动其经济发展,又能够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减少贸易摩擦,是一种互利共赢的策略。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境外投资促进及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进程,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进入快速发展期。
2006年末,我国从事跨国投资与经营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对外投资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已从建点、开办“窗口”等简单方式,发展到投资建厂、收购兼并、股权置换、境外上市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等国际通行的跨国投资方式。2006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净增520亿美元。2002年~2006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分别为27亿美元、29亿美元、55亿美元、123亿美元和176亿美元,2006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是2002年的6.5倍。
3.从引进外资看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引进了大量适用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03年~2006年,我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293亿美元,其中2006年为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9%。目前,全球主要IT制造业企业纷纷在华设厂,有的还将研发中心移师我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提高制造业国际化水平要重视的几个主要问题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重视标准的制订,争取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