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价格理论的质疑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
2014-07-25 01:15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对马克思价格理论的质疑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都是正确的,但其价格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都是正确的,但其价格理论是片面的和错误的,表现在其没有区分卖方价格、买方价格和成交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卖方价格,效用的货币表现是买方价格,价值和效用的货币表现的统一是成交价格。三种价格是商品与货币关系的三种不同形式的客观表现。混同三种价格,不仅导致对现实中的价格现象无法解释,也易导致人们放弃劳动价值论的不利后果。
关键词:马克思;价值理论;卖方价格;买方价格;成交价格
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都是正确的,但其价格理论是片面的和错误的
1、马克思的价格理论片面性的主要表现与现实经济的对照
西方经济学反对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应是效用,但效用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受到人们的消费后而产生的需求满足,所以效用是人的主观属性,怎么可以作为客观商品体内价值的构成因素呢?当然不能。因此,效用价值论是错误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的凝结,这个结论是科学和正确的。但他的价格理论却是片面的和错误的,主要表现在他认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的论断上或定义上。事实上价值的货币表现仅是卖方价格,效用的货币表现则是买方价格,价格或成交价格就是卖方价格和买方价格的统一,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完全可以得到印证的。
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无数次的商品交易,只有当买卖双方在价格上达成一致时,买卖才能成立。现实生活中这个日益习以为常的情理,反映了价格或成交价格正是卖方的出价(卖方价格)与买方的还价(买方价格)的对立统一。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但是有人说在我国一些明码标价的商场中和垄断企业如国有电话和邮政通信部门,就不是由卖方价格和买方价格相等且相交而形成成交价格,换句话说,不是卖价和买价的统一。在这里,卖方有不容置疑的制定价格的权力,买方甚至连还价的权力也没有,买方价格是不起作用或不存在的。果真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卖方没有制定价格或成交价格的权力。我们不妨假定卖方规定打一次公用电话要收4角钱,这4角钱实际上是邮电部门制定的打一次公用电话的卖方价格,而不是价格或成交价格。如果买方也愿意以4角的买方价格与其成交,即愿意付4角钱打一次电话,这时才能形成成交价格。这时卖方收下的这4角钱,已是成交价格的4角钱,如果买方不愿意付出4角钱,不愿意打这次电话,邮电部门无法强制他,也就形成不了成交价格或价格。因而,“卖方有不容置疑的制定价格的权力”是不存在的。这不是证明价格理论中,区分价格、卖方价格、买方价格等范畴,是十分重要的吗?其次,在卖价和买价双方竞争中的主导权或决定权,与卖价和买价必须相等且相交才能形成成交价格是两个不同事物。在垄断部门的垄断卖价与一般买方的非垄断性买价的竞争中,卖价具有绝对优势,卖价决定后,买方要么根据卖价付出等价货币,用相等的买价与其成交;要么买方只能放弃购买,退出成交。所以要想成交,形成成交价格,必须是卖价和买价相等才有可能;二者不相等的话,其中一方只能退出,也就形成不了成交价格或价格。因此,在卖价和买价的竞争中。谁握有制约对方的决定权是一回事,卖价和买价必须相等且相交才能形成成交价格是另一回事,前者的存在无法也不可能否定后者。所以,价格是卖方价格和买方价格的统一这一结论,既适合一般市场,也符合垄断及其他市场,具有普遍性。可见马克思的价格仅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的论断是片面的,是不符合现实经济的,或者说是不符合实践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2、马克思的价格理论错误的主要表现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暂时冷落
马克思价格理论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他也混淆了使用价值和效用。
效用和边际效用其性质虽然是主观的,但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在经济学中有重要的作用。西方经济学对效用和边际效用都曾经长期的做了研究,但它们对效用的理论分析基本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从这点来说,是非科学的。我认为效用则是人们在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中得到的主观上的享受或生理、心理上的需求满足。使用价值是效用的物质基础,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效用,二者有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重要的区别,使用价值是商品本身的客观属性,效用是商品消费者或人的主观属性。可是西方主流经济学首先把二者混淆在一起了,他们把效用等同于使用价值,并用效用代替了使用价值,从而抛弃了商品中的使用价值,及使用价值在商品价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而否定了商品中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及劳动的二重性。结果片面夸大了效用的作用,并使西方经济学陷入了坚持认为价格或成交价格仅是效用的货币表现的片面观点;最终还导致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不得不被效用和需求牵着鼻子走,甚至不惜用严重的财政赤字的宏观调控政策来刺激需求和效用,使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越陷越深,并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当今出现的经济增长率下降趋势的严重后果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