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福利依赖与反福利依赖分析(2)

2014-08-04 01:55
导读:低保对象中的福利依赖,不愿劳动问题,会造成这样的影响:第一,会增加政府财政的长期负担;第二,容易导致工作伦理的缺失;第三,可能造成人际效


  低保对象中的福利依赖,不愿劳动问题,会造成这样的影响:第一,会增加政府财政的长期负担;第二,容易导致工作伦理的缺失;第三,可能造成人际效仿,使更多的低保对象形成福利依赖;第四,影响社会公平;第五,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该问题不容忽视。

  二、“福利依赖”的成因

  “福利依赖”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城市低保对象不愿从事工作而长期依靠政府低保福利生活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提供社会福利国家常见的社会问题,在西方和我国的港台地区都存在,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在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

  近年来,我国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不仅在城市推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提出了“应保尽保”的目标,对于促进深化改革,实现稳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低保对象中的福利依赖问题,给社会的负面影响很大,需要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福利依赖”问题的经济分析

  1、就业空间相对缩小。

  生育高峰因素。进入新世纪,我国面临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小孩进入劳动年龄,尽管80年代是我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时期,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庞大,生育保健进步,使现在每年近千万新增劳动力出现,与现实提供的就业空间形成强烈反差,新增就业人口涌入劳动力后备军,进一步降低劳动力的价格,使个人经济收入低下。对原已下岗失业的人员来说,如此低下的收入,难以养家糊口,由此产生不愿就业的心理。同时,新增劳动力以年轻的优势,挤占就业空间,同时由于缺乏熟练的工作技能,往往以低工资成本从业,在一定程度上,摊薄整个劳动力的价格。统计数字表明,“十五”期间,每年近1000万城镇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

  剩余劳动力进城因素。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由于以下因素导致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一、可耕地本身的稀缺性,人均耕地面积少,经营土地本身所需劳动力少;第二、对耕地的挤占,大量经济开发区都是在熟土上建立的,虽然对农民进行了补偿,但由于农民本身缺乏应有的城市生存技能,其中部分游离在城乡劳动之间;第三、农业生产力相对提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的普及,农产品的产量得到较大提高,部分地解放了劳动力,产生部分赋闲在家的农民;第四、农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新的经营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土地的有限性,使部分农民的积极性“无用武之地”;第五、农村人口的绝对增长。尽管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起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幅员辽阔的农村,农民人口基数庞大,在正常的计划生育条件下自然出生的人口数量依然较大,如果加上非计划生育出生的孩子(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其数量更为壮观,使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相比较呈绝对增加之势,无形之中增加了未来劳动力的供给。第六、农业有机构成的提高。随着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使用,农业生产资料的性能得到较大提高,促使农村有机构成发生改变,一个劳动者能够推动的生产资料数量增多,这样必然置换出部分剩余劳动力。第七、农村农业投资的回报率低下,尽管农业生产力的相对提高,但生产资料的价格也有所提高,农产品单产虽然增加,但是其市场价格却不高,投入产出呈负增长,挫伤农民经营农业的积极性,刺激农民寻找其他的赚钱机会。第八、农民现金收入少。由于农产品不赚钱,使农民唯一的现金收入渠道受到影响,改变这种情况,同样会寻找现金收入的机会,一个共同的去向——进城。第九、进城打工者的示范效应。多年前形成的民工潮,也带动资金流,不少民工通过打工带回较为可观的现金收入,盖新房、娶媳妇,令人羡慕、效仿,促使农民打工。第十、地方政府的支持。特别是中西部的贫困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绝对增加之势,由于农民进城打工每年可以给当地带回客观的经济收入,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地方政府支持和鼓励农民进城打工,并把它看成是增加当地收入的措施,于是在许多发达的省、市、县设有专为本地打工民工服务的机构,在某种程度上对民工进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测算,目前尚有1.5亿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出来,而且转移的进程正在加快。
上一篇:财政本质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 下一篇:经济学家的道德准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