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社会结构变迁中的福利依赖与反福利依赖分析(7)

2014-08-04 01:55
导读:(二)制定和推行“强制工作”的政策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仍是谋生的手段。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是实现劳动者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制定和推行“强制工作”的政策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仍是谋生的手段。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是实现劳动者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央高度重视再就业问题。江泽民指出,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问题。千方百计解决好群众的就业问题,就是为人民办实事,就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重大实践。为此全国各地十分重视开发就业岗位,特别是开发城市社区就业岗位。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就业机会多,从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资料中显示,我国大中城市居民家庭目前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很大,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沈阳和青岛这七个城市中,有70%以上的家庭需要各种服务,其中有近240万户居民目前得不到家电维修的服务,127万户居民得不到房屋维修的服务……累计可为社会提供2000万个就业机会,而目前空缺的就业机会超过了1100万个。有的城市提出,对于下岗工人只要不挑不拣,三天可以提供一份工作,可见城市尚有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是,由于以上原因中指出的那样,部分低保对象无心于从事社区服务类的工作而依赖低保福利。因此,需要制定和推行“强制工作”的政策。

  1、“强制工作”政策的内涵。该项政策是指享受低保福利、有劳动能力的对象,当政府和机构提供与自己职业技能相关的工作机会时,必须接受这项工作,政府根据其收入状况与低保福利额度进行差额补偿的制度。对有劳动能力而不愿接受政府和机构提供的在其劳动能力范围内的就业岗位的低保对象不予提供低保费。政策的目的是体现“不劳动者不得食”“劳动是美德”的工作伦理,主张用向社会提供劳动来获取收入,体现社会公平,既有助于促进低保对象放弃福利依赖观念,同时又提升低保劳动者的自尊。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推行“强制工作”的意义和作用。第一,实现强制工作与获得低保福利的对等。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投入才会有收益。只有向社会提供劳动,才能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强制工作就是向有劳动能力、体格健全的人提供工作机会,让他们能够有“用武之地”。第二,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公平”如我国学者厉以宁教授所认为:公平是指机会均等,只要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全都按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程度进行竞争,尽管竞争的结果有差异,但出发点相同,就可以理解为公平。当低保对象能够以劳动获取低保福利,就可以体现出一种社会公平。第三,通过强制工作,可以使低保对象的收入得到更好的改善。以自己所学技能参加劳动,并努力地工作,有可能获得比自己所得的低保福利收入还要高的收入,这样可以逐步减少对低保福利的依赖,最后走向自立的道路。第四,强制工作有利于提升劳动者的自尊。人的自尊是从自己的工作成就中得到体现和提升的,低保对象的自卑心理往往成为他们寻找工作的心理障碍,强制工作因其“强制”性,尽管可能在短时间内因各种不习惯降低低保对象的工作情绪外,经过辅导和适应,他们会从工作成就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提升自尊。第五,强制工作有助于低保对象回归社会。低保对象往往受到社会隔离,如果没有工作机会将会使他们更加封闭,最后远离社会。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就是为他们提供与社会交往和沟通的条件,在工作中人们的交流,会促使低保对象认识自身价值,逐步回归社会。

  3、推行强制工作的措施。(1)政府部门清理和创造就业岗位。就业岗位是推行强制工作的基本前提,没有工作岗位,强制工作就无从说起。因此政府应当放较大的精力在清理和创造就业岗位上。一是清理城市现有劳动岗位,特别是适应于低保对象特点的劳动岗位,并摸清从事该劳动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术和技能,为学习和培训低保对象做准备;二是创造就业岗位,根据低保对象的素质特点,当前应当将社区就业岗位的开拓放在重要日程上,通过创造社区就业空间。大力扶持社区服务中心,加大投资力度,增加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与就业功能,尽最大限度地为低保对象及失业工人创造就业机会。三是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型的非营利机构,主要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对于帮助解决低保对象就业的非营利机构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如减免相应减免各种税费,这等于是政府出钱解决低保对象的就业问题,同时,对解决低保对象中无业人员就业卓有成效的非营利服务机构,政府可以通过委托方式,提供一定的福利资源,支持其扩大服务和就业规模,达到化解就业矛盾的目的。(2)促进低保对象就业的合理流动。由于各区、县,街道、社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因素,在开发就业岗位上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经济发达的区、县、街道和社区,可能创造出更多、更广阔的就业空间,但是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开拓的就业空间可能相对少一些,因此,需要减少因“属地化原则”引起劳动岗位资源的浪费。要尽可能地协调区属之间、街道之间和社区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社区就业资源,努力为低保对象提供就业机会,加强协调,减少因属地化原则对不同区、街道、社区低保对象的就业的限制,以市场化择业和政府导向相结合,做好低保对象的就业工作。(3)推行“等值”公益服务制度。规定低保对象,特别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向社会或所在社区提供与低保费大体“等值”的公益服务。如参加“保安”、“保洁”、“保绿”等活动。可以将公益劳动与社会平均服务平均小时工资价格折算成一定的工作量,低保对象必须完成工作量才能享受足额的低保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具体办法时,要考虑到低保对象中,年龄特点。可以根据年龄情况分别规定一定的公益劳动时间,随年龄增长酌量减少公益劳动量,并将从事劳动的内容、时间等进行登记,成为继续享受低保福利的依据。
上一篇:财政本质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完善 下一篇:经济学家的道德准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