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劳务合作:当前境况与调整机遇(2)
2015-08-24 01:38
导读:我们不难发现,三十年前几乎没有什么大型集团性企业能像今天这样吸引数亿技术劳务大单;二十年前没有多少技术工人可以在国内的大型企业中每个月拿
我们不难发现,三十年前几乎没有什么大型集团性企业能像今天这样吸引数亿技术劳务大单;二十年前没有多少技术工人可以在国内的大型企业中每个月拿到两三千以上的收入;十年前,东南亚地区哪里有那么多的具有大专或者以上学历的机械加工、造船焊接、
服装加工、电子技术工人和各类服务人员可以与“优秀”的中国人才竞争国际就业岗位;五年前,我们选派的劳务人员会如此多地在国外不顾一切地以非理性手段进行利益诉求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今天,我们都看到了,很多外在的、内在的、经济的、法律的、自身的、环境的各类因素,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基础上发生着变化。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了,
世界经济风云变幻,人才需求跟着变了,人力资源的成本和收入更是变了,纠纷当然变多了,中国出国劳务的大形势开始局部地发生了多米诺现象。原因部分地归结于金融风暴,但真正的原因,是中国经济状况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我认为,这一点决定着我们对我国国际人力资源事业的战略分析及制定今后发展坐标的正确与失败。
(三)中国人力资源可比优势正在下降
中国对外劳务合作事业高潮时期的优势,已经随着三十年经济改革的伟大成就而发生着改变。我们引以为豪的年轻、专业、廉价、适应性强、能吃苦、能忍耐的充足的国际劳务生源,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条件转变。二十年前出国劳务人员境外的年收益是他们在国内从事同等劳动的年收益的五到十倍。而今天,只要考察一下日本、新加坡、阿联酋、马来西亚、澳门、中东、俄罗斯、罗马尼亚、立陶宛各地的建筑工地就可发现,吸引力已不能同三十年、二十年甚至十年前同日而语了。同样的年收入,我们如何去同越南人、菲律宾人、巴基斯坦人、盂加拉国人来竞争?国际劳动力流动的稳定性指数表明,年流动变化率<25%是正常的,是稳定性指标。同样,流动的正常收益欲望值(即国内收入与同等劳动国际收入比)大于三到五倍,是合理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四)在对外经济合作总量中外派劳务占比急速下降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中,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事业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值得赞誉的贡献。在我国外经事业中的占比曾经是不可忽视的,累计为中国较低收入的480多万的家庭完成了脱贫与致富,也因此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政策扶持。但是,随着我国外贸和海外工程承包更为辉煌的发展,对外劳务合作的比重明显的、不能否认的急速下降。以2008年计,对外劳务合作的经济总量是80亿美元,在外贸、海外工程、外劳三项的总量中,已经“无足轻重”。从2009年11月起,国家有关主管部门针对当前我国对外劳务的现状,已经取消了对外派劳务派遣的补贴。对此,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与判断。空洞的愿望式的鼓动,是没有积极意义的,清醒方能萌发创意。
(五)期盼已久的《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即将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