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皖两省发展差距的背后(2)
2015-10-21 01:11
导读:“块状经济”的发展,使浙江整个省正从农业省向产业省过渡。“块状经济”也解开了“浙江为何形成那么多全国性大市场?”之谜。起源于农村家家户户
“块状经济”的发展,使浙江整个省正从农业省向产业省过渡。“块状经济”也解开了“浙江为何形成那么多全国性大市场?”之谜。起源于农村家家户户的产业化***必然要求有新的流通形式与它相适应,这就产生了农村产业化与专业市场的连接,把分散生产与集中销售连接起来,解决原料题目和销售题目。仅诸暨市就有24个专业市场,它以相应的“块状经济”为基地、义乌的原料、半成品大多数是这里提供的。我想,义乌的市场办得那么大,商品那么便宜,肯定与这种产业形式有关。我省市场办得很早,但是总体上发育不大,除往思想政策原因以外,最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基础不一样,我省“块状经济”没有获得发展,导致市场发育不大。
“块状经济”还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产业生产发展了,需要有基聚集厂房、设备、人口,然后交通、市场、银行、餐饮、娱乐等三产才能发展起来,小城镇才能存在和发展。单独发展三产建不成城镇,由于三产需要生产和生活的服务对象,这需要一、二产的先行发展和居民剩余能力的进步。但是先行发展二产却可以建成城镇,这有很多先例。斯密说:雇佣工人是致富的道路,雇佣家仆是致贫的道路。这种道理需村方干部了解并把握。
最小的发挥,最大的突破
浙江温州走的是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道路,但是宁波、台州等地集体乡镇企业早已发展起来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弊病逐渐显露,怎么办?它们面临下列选择:是向苏南学习,继续维持集体化道路;还是向温州学习,推倒重来,走民营化道路?为了搞活这块存量,他们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形成多元化产权结构这一浅层次的熟悉上,而是在股份合作制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答应自然人控大股。从而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取得了丰厚的回报。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宁波市培罗成有限公司是1984年创建的村级企业,到1994年,10年资产才累积到达480万元,眼看再不改革厂子要垮,1994年改制,法人代表史利英贷款480万元买断了企业,私人购买6年后,资产发展到2亿元,1999年公司创利税2794.1万元,创造了创业以来的最好水平。
现在宁波一些大的骨干私营企业,60―70%都是从原集体乡镇企业转过来的。1999年底,这些产业企业已占宁波国民经济的“半壁山河”,上交国家税收占全市上交税收的33%左右,鄞县、慈溪、宁波、北仓等地个私经济上交的税收已占当地财政收进的60%以上。骨干私营企业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为其配套加工企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转制后的企业规模比较大,目前,宁波、台州反而比温州发展得更快。
中国人民银行明令禁止发展民间金融机构,但是浙江台州采取了答应自然人控大股的股份合作制形式予以批准银座、泰隆两个城市城市信用社,效益很好。银座信用社,1988年凭10万元起家,两个私人股东控股,现拥有资金16亿元,放贷对象中私营企业占83.3%,自然而然地解决了个私企业的融资产题目。泰隆信用社1993年6月凭16万元起家,5家私人股东占70%股份,现有资产12亿元。发展速度、效益全省第一,没有呆坏帐,5年贷款均匀逾期率仅0.8%。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银座、泰隆信用社闯出了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中国人民银行预备派出调查组总结这两个信用社的经验。
国企改革也是这样,台州人以为:“两权分离”的原则较之“放权让利”是一个进步,但假如它不是建立在产权清楚这个市场经济的“基石”之上,那么它将难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因此,解决的办法是答应自然人控大股。他们通过买断产权、买断工龄、买断土地解决了国有企业改革中面临的资产、身份和土地题目。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与浙江相对比,我省的企业改革存在三个题目:“白改”:没有搞懂矛盾主要方面决定股份制企业性质的规律,没有触动产权核心,换汤不换药,企业机制没变;“空改”:没搞懂生产决定分配的规律,只在分配领域做文章,企业基础没改变:“乱改”:徇私舞弊,资产流失,把好的企业也改坏了。因此,建议我省国企进行二次改革,不要搞“一股就灵”,但是我预计自然人控股“一控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