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皖两省发展差距的背后
2015-10-21 01:11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浙皖两省发展差距的背后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浙皖两省发展差距的背
浙皖两省发展差距的背后
2001-07-02
从数字上看:1978年,安徽与浙江gdp的差距仅仅10亿元,1999年,两省的差距拉大到2440亿元,接近1倍。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浙江人均gdp一直位于各省、区之首,高出全国均匀水平76%。而安徽的人均gdp水平只相当于全国均匀水平的71.6%,浙江水平的40.7%。
是什么原因使我省在市场经济的角逐中整体落后于浙江?通过调查与思考,我以为有如下主客观原因。
两步之远,一念之差
从浙江与安徽地方政府的决策角度找差距,我省在抓关键的经济增长点方面比浙江慢了两步,反映了两省对市场经济熟悉上的一个程度上的差异。我称之为:“两步之远、一念之差”。
一步之远:浙江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有资料称它的个体私营经济约占经济总量的80%。我省在90年代尤其是“十五”大前后也抓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民展(最早的文件可以追溯到1993年),但是比浙江已经慢了一步,浙江很多地市在80年代就抓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台州温岭1982年就有私营联户企业登记注册;黄岩区1986年就有发展个体经济文件出台;诸暨市1985年提出:千家万户搞翻番,四个轮子一起转。1989年提出对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比例、规模、速度、经营方式四不限。我省在80年代末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还动摇过,中心政策放开后,安徽再抓,已没有制度创新“利益”了,只能“强攻”。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浙江是“伐谋”,我省是“攻城”,谋略上略逊一筹。
二步之远:在改制中,我省不少地方形式主义地照搬照套,出现了浙江人所批评的“白改”、“空改”、“乱改”的现象,大部分企业改制后没有收到明显效果,群众批评这种改制是“群众交票子,公司换牌子,搞来搞往还是那些熊孩子”。但是浙江人动了脑子,进行了制度创新,运用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的
哲学原理来解决股份制公司的弊病,答应自然人控大股。宁波、台州的乡镇企业改制后发挥了很大的效益。作为对比的是,苏南的乡镇企业原来搞得好,由于改革滞后,现是已比不上浙江。浙江国企改革也运用了同样的原理,基本解决了题目。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一念之差:为什么浙江能够灵活运用和发挥中心政策?我感觉它们为什么是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制度有自己的主见,能向正确方向灵活发挥中心的政策,而安徽显得很机械,不敢越雷池一步,缺乏创造性。不少地方干部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它的必然规律都没有自己的熟悉,只能上面一拨下面一动。
思想上一念之差,实践却是失之千里。“两步之远”使安徽失往了最好的发展机遇。尽管安徽在90年代也曾高速发展,但基本上是走在传统发展轨道上,企业竞争主体有其固有的弊病和“泡沫”成份,一旦市场逆转,就飞速下滑。
基础在一家一户,规模在千家万户。
安徽与浙江的最主要的差距不在城市,而在农村,在浙江沿途一看,到处是厂房,户户办工厂,农民亦逐亦工,逐步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农民收进大幅度进步,实际从事农业的人口大幅度减少。
浙江流行一个名词:“块状经济”,是说农村中很多农户都生产同一种产业产品的经济现象,类似我省太和县的“皮条孙”,方圆几里的农户都生产塑料绳出售。浙江不少地区每个乡镇、行政村都有这种“块状经济”,几乎是一乡一业、一村一品;70%的农户的小产业,台州一个村40户农民有38户办厂。
诸暨市原是农业县,“块状经济”发展起来后,产业总产值占到68%。现在农民收进的63%,财政收进的43%都从“块状经济”中获得。诸暨市由此获得中国珍珠之乡、衬衫之乡称号。绍兴有33个“块状经济”,分别生产衬衫、领带、珍珠、羊毛衫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专业市场。宁波有135个“块状经济”,138个市场。
这块“块状经济”是怎样形成的?它与产业技术的特殊传播渠道有关,农民不可能从书本中学习数理化知识,然后再来办厂,但是他们的模仿性很强,只要看到别人把东西做出来,他们就能仿造出来,一个传一个,就形成“块状经济”。浙江靠近上海,上海的教师是浙江农民最初的老师。安徽的农村缺乏大产业的辐射和拉动。农民缺乏与城市工人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