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让一部分城市先大起来
2016-01-10 01:00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西部开发:让一部分城市先大起来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
西部开发:让一部分城市先大起来2001-09-13城市化趋
西部开发:让一部分城市先大起来
2001-09-13
城市化趋势不可阻挡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叶裕民教授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论断,以为我国整体上刚进进产业化中期阶段,从各地区来看,东部处于比较成熟的产业化中期阶段,中部处于产业化前期阶段,西部则处于由前产业化社会向产业化前期阶段逐步过渡的时期。这正是一个城市化迅速推进的时期。
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约为36%,不仅低于产业化(非农产业化)水平约20个百分点,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的城市化水平。区域间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1998年东部、中部、西部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38.5%、28.1%、23.4%,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数目分别为42、36、9个。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尤其显得迫切。
两种模式孰优孰劣
城市化进程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西欧国家模式,即中小城市模式;一种是后发国家模式,即城市圈模式。前者典型如法德等产业化发展时间充分的国家,后者典型如日本这样跳跃式发展的后发国家。而中国要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西欧发达国家几百年的产业化道路,无疑属于后发国家。而且中国处于城市化迅速发展阶段,大城市超前增长规律表现得尤为明显。
大城市能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效益,在人力资源、配套服务、各种信息交流以及分担城市固定用度方面产生“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不仅如此,大城市还能更有效地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提供更多的
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更完善的城市福利制度等。对此持反对意见的人打的主要是“城市病”这张牌,实在各城市可以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城市自身加速发展来治理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题目。反过来,我们应熟悉到“小城镇病”的严重性,诸如要素配置效率不高(与城市相比)、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技术层次低、产业结构趋同等题目,由于小城镇规模小、分布面广,与治理“城市病”相比难度更大。更何况,西部再也没有往年东部小城镇飞速发展那样的大好时机,也就是乡镇企业的黄金时代。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西南科技大学财经学院副院长刘益教授曾撰文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最低本钱原则,资源集中到中心大城市,发挥大城市的吸引和扩散作用,一方面把周边居民吸引到城市,减少周边人口压力,扩大西部的耕作及放牧面积,提供均匀福利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技术、组织、生产要素、市场、信息等形式向四周小城镇扩散,带动其发展。事实上,除了少数特定例子(如本地有特殊资源的小城,如平远),小城镇要以大城市为依托,随之发展而发展,八十年代红火一时的苏南乡镇企业正是依托上海这个大城市市场发展起来的。
西部城市化现状及题目
西部城市是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西部地区的开发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开始进行。特别是六七十年代在西部八省一市进行的“大三线建设”,为西部奠定了现代产业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一批中心城市和以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为落后地区注进了现代产业文明。如直辖市重庆,省会城市成都、西安、昆明、兰州、贵阳、乌鲁木齐、西宁、银川、拉萨以及新兴城市攀枝花、绵阳、德阳等,在这几十年中都得到较快的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重庆、成都、西安都已进进特大城市之列,昆明、乌鲁木齐作为边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度有很大进步。小城镇建设也有相当大的进展。
由于西部城市化进程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依托国家投资推进的,使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面临着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而且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对外开放步伐相对滞后,城市产业面临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原材料供给普遍过剩,以资源开发和低级产品制造业为主的城市产业处境困难,因此出现了城乡产业的双重落后,使得现有的城乡结构变动极为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