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复苏及其与东亚经济的互动关系(2)
2016-01-25 01:13
导读:假如从政策的角度来分析日本对付萧条的对策,不丢脸出,日本政府一方面采用“凯恩斯主义”式的政策,从需求进手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采取“供
假如从政策的角度来分析日本对付萧条的对策,不丢脸出,日本政府一方面采用“凯恩斯主义”式的政策,从需求进手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采取“供给学派”式的政策,采取诸如降低利率、减税等手段使供给方面的企业的潜力发挥出来,由此形成供给扩张与需求增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将经济从紧缩萧条的边沿推出。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上述举措仍存在很多局限性,并没有超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症治疗的范围。产业结构的调整、财政结构和经济结构改革的重头戏还在后面。1999年以来的日本经济状况虽有所好转,但仍然是积极经济政策支撑的结果。就现已公布的数据来看,还有很多令人担忧之处。例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薪职家庭消费支出的增长与上一年相比尚在水面以下,全年均匀失业率仍居于4.7%的高位。基于2000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全产业设备投资分别出现3.3%和2.2%的正增长,说明已经显露出自律性恢复的端倪。但第二季度的增幅又明显低于第一季度,说明其势头还很脆弱。整个经济尚未完全进进自律性恢复阶段,仅仅是步进自律性恢复的门槛。今后,经济恢复和调整改革的任务仍很艰巨。
森内阁多次夸大要以it(信息技术)革命为“起爆剂”,对产业结构进行彻底调整,缓和各种规制,使经济真正步进正常发展轨道。最近,日本解除了“零利率”,但经济状况并未出现波动,假如这种良好状态持续下往的话,日本将很快着手进行财政政策结构改革。2000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开局良好,下半年固然可能出现因公共投资断档的经济滑坡,但***普遍以为,2000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达到2%,将明显好于1999年。可以说,90年代对日本来说固然是“失往了的10年”,但同时也是“不断探索和改革的10年”。尽管日本经济恢复乏力,但总的趋势仍然朝着复苏的方向发展。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日本经济与东亚经济的互动关系
一般来说,贸易往来和直接投资是反映双边或多边关系的关键指标,因篇幅所限,本文仅通过这两种指标来分析日本同东亚地区的经济关系和日本经济复苏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国土狭窄的岛国,在资源和市场两个方面税严重依靠国外。日本主要是靠“贸易立国”起家,现在和今后的经济发展也不可能离开对外贸易和海外市场。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扩大内需”、“建立内需主导型经济”的口号喊了十几年,但对外出口几乎年年增加,贸易顺差不断扩大,1992年以来,大部分年份都超过1000亿美元。巨额的贸易顺差使日本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摩擦特别是同美国的经济摩擦日趋加剧。近年来,日本从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出发,在处理对外经济关系格式上做出了一些调整。经贸合作和直接投资的基本格式重点固然仍在北美和欧洲,但却呈下降趋势。事实上,从80年代中期“广场协议”以后,随着日元的升值,日本开始加快对东亚地区直接投资和扩大贸易往来的步伐。进进90年代后又得到进一步发展,不仅尽对数不断增加,比重也不断上升。如表2所示,仅从所占比重变化来看,日本向东亚地区的出口占日本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0年的33%上升到1999年的40%,1995年、1996年超过了47%。日本从东亚地区的进口占日本进口总额的比重由1990年的29%上升到1999年的40%。日本向东亚地区的直接投资比重也从1990年的12%猛升到1995年的24%,此后虽有波动,但多数年份仍维持在20%左右。
日本同东亚地区之间贸易额的扩大主要是由于东亚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增大了对日本技术。设备的需求,使日本对这一地区的出口增加。同时,“亚洲四小龙”在高新技术领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东盟的组装业和中国的轻产业及部分技术含量产业的竞争能力不断进步,使b本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增加;其次,随着日本向东亚地区转移生产基地和扩大直接投资,产品返销日本,日本从该地区的进口增加,一些主要设备与零部件又需从日本本土供给,日本对该地区的出口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