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安徽地处中国东部腹地,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具备了优良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条件。但目前安徽经济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比较落后,要实现安徽经济崛起,必须创新经济发展思路。
一、东向发展是安徽奋力崛起的现实选择
1.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是实现安徽奋力崛起的必然选择。从我国经济发展宏观格局看,安徽的经济走向应该是东向。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东部大开放战略,一个重要的意图是让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个战略意图已经初步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已形成了沿海带动型的发展格局。与安徽紧邻的“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面积、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5的GDP、1/4的财政收入。长三角经济圈已迅速崛起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圈和世界第六大都市圈,成为中国经济直接接轨世界的平台。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对安徽经济发展的辐射与带动作用越来越大。推行东向发展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正是适应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新变化的规律,在中部崛起中发挥区位优势的必然选择。
从区域经济关系看,安徽的发展必须是东向。虽然从行政区划上讲,安徽属于中部地区,但从经济区划上来说,安徽又处在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范围(其中马鞍山等还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员)。而且这种经济区划是历史自然形成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安徽省际之间的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70%以上是指向“长三角”及江浙地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的调节作用更为增强,安徽与“长三角”之间的经济联系已然密不可分。因此,推行东向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正是适应按经济区规律优化资源配置与生产力布局的客观要求,在中部崛起中选准自己空间定位的科学决策。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从区域分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看,安徽加速融入“长三角”可以更好地发挥两地的不同优势,在中部崛起过程中充分体现安徽的区域功能。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进入新一轮调整期,作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同样活跃,外向梯度转移呈加速之势。安徽作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具有无缝对接的区位、交通、资源、产业、市场、科教等优势。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在主动承接长三角和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同时,积极为长三角地区发展提供农产品、能源、材料、劳动力和配套产品等支撑,将使安徽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流动和合理配置,带动并深化省内产业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形成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优势产业体系,增强发展能力,加快奋力崛起的进程。
从历史渊源和人文联系看,安徽积极东向发展,也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基础。安徽属“吴头楚尾”,江淮之间的语言也属“吴语”体系;300多年前,安徽与江苏同属江南省,明清时期徽州商人主要活动于江浙一带,苏南的洞庭商帮和浙江的宁波商帮、龙游商帮,都与徽商有密切的联系,有的还传承着徽商亦儒亦贾的风尚,“长三角”地区一些城市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徽商的经营。进入现代,两地之间的文化联系和人际交往就更为密切。可以说,安徽与“长三角”不仅地相连、水相通,更是人相亲、习相近,安徽在中部崛起中积极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也顺应历史的延承,符合人民的意愿。
从安徽现实状况分析,笔者以为,在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中,高端需要特别注意几点:一是牢固树立主体和主动意识;二是成功的区域都是开放的区域,同时也一定是各有特色的区域;三是着力培育区域创新体制和机制;四是把东向战略的实施重心放在保持和争取资源、开发和开拓市场上。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2.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首先,加快制度和体制创新步伐,在体制和制度上实现对接。要深化企业改革。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理顺产权关系为重点,尽快完成国企的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切实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真正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把国有大中小企业尽快推向市场,在与东部接轨中求生存、求发展,做大做强。要转变政府职能。以建立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严格规范各级政府的行政职能。坚决减少和认真规范行政审批,把该放给企业的权还给企业,把该下放的权交给下级,尤其要扩大县级的权限,使县级具有省辖市的各项审批权力。省辖市要对县域经济发展负责。真正实现各级政府各负其责,依法监管,营造环境,服务市场,办事高效,行为规范,为东向发展保驾护航。按照“信用安徽”建设的部署,在全省大力倡导公平、诚信的社会理念,坚决查处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的不良行为,切实维护市场的公开、公正、透明,为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市场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其次是在基础设施上实现对接。要加速融入长三角,在硬件上应加快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以缩短与长三角核心经济区的时空距离。在交通网络建设上不仅要加速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快速通道,也要加速建设、改造与苏浙相邻的公路,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融合度,以及加快完善省内交通网,促进县乡道路与长三角地区更好地对接,进一步打破与长三角联系的交通瓶颈。在信息网络建设上,应围绕“数字安徽”的建设,加快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信息快速通道,以实现与长三角地区信息资源的互通共享。再次是在产业分工上实现对接。要加快规划和建设以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和八百里皖江产业带或工业走廊以及各市、县的工业园区为重点,构筑快速对接长三角的发展平台,为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便利的进入条件,努力实现产业上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在认真研究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方向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产业规划和发展情况,以及省内产业布局,科学做好自己的产业定位,尤其是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区位、资源、劳动力、人才等优势,实现与长三角经济圈的分工和合作,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的产业势力。在谋划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时,必须注意策略,应加强交流和合作,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和产业情况,进行分工合作,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双赢,切实避免内部各自为政、互挖墙角、恶性竞争,使东向发展功亏一篑。总之,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必须通道东联,产业东融,资金东引,政策东接,产品东销,劳务东输。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