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以中国共产党101届3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20多年来中国的实践证明,中国的经济转轨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其成就令世人瞩目。在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上,中国选择了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不同的道路,没有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没有谋求1步到位,而是采取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模式。渐进式改革模式可以避免社会震动过大,在保持社会稳定条件下推进改革,使改革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约束在社会和公众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从而可以较好地处理体制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实现平稳的经济转轨。因此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道路的研究就有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渐进决策产生的背景和必然性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决策是在改革初始条件下的1下历史存在,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固而有着相当积极的历史意义。改革之初,没有任何经验可以照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1步看1步,循序渐进,在逐步改革的过程中加以修改和完善,另外我国经济改革也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也决定了渐进决策产生的必然。中国改革的特殊性在于:
第1、它是与工业化和现代化联系在1起的,面临着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双重转型。
第2、它是以社会主义宪法制度或基本制度为基础并与这种宪法制度的逐步改革结合在1起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党的“1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3、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逐步确立的,新体制的建立是通过不断试验逐步形成的。
第4、中国共产党在改革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它是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简而言之,中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
中国经济改革的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改革道路的选择上必然强调连续性、稳定性和渐进性,必然要在改革中寻求传统与现代、计划与市场、自由与秩序、稳定与变革、局部与整体、改革与发展、公有与非公有、国有与非国有的结合,归根结底,要在工业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之间寻求平衡和协调,在稳定与发展中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2、 渐进决策的基础及特点
既然选择渐进决策为中国改革的指引模式也就应全面了解这1决策,中国渐进式改革决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它的目标不是实行西方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因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了共产党的领导,保持了政治秩序的相对稳定,并在基础上逐步政治体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1)先从计划经济体制比较薄弱的农村起步,再逐步向城市推进。中国的改革是从计划经济比较薄弱的农村拉开序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过1979年在安徽、4川的试点和逐步扩大,演变为1982-1983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截止1984年底,全国有1.8亿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村经济迅速活跃起来,农产品生产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显著增加,使中国能够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为整个改革创造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和市场环境,对城市改革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1984年,改革在城市经济生活的各个层次上展开。城市改革并非像农村改革那样1帆风顺,而是经历了1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例如,国有企业改革就经历了扩大自主权、两步利改税、全面实行承包制、转换机制等政策调整,到目前正在进行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这种先易后难,从薄弱环节突破,再“啃硬骨头”的做法,有利于积累经验和锻炼干部,有利于社会稳定,避免改革走大的弯路。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先在1段时期内实行价格“双轨制”,逐步并轨后实行市场价格。中国的价格改革采取了“调放结合、先调后放、逐步放开”的方式,经历了1个由“双轨”到“单轨”的过程。1978年以前,中国的商品和劳务价格几乎全部由政府决定。1979年,国务院对粮食收购实行了超定额收购加价政策,对畜产品、水产品、林产品等也相应提高了收购价格。1980年又提高了8种副食品0售价格。从1981年起,在调整部分工业品价格的同时,政府开始在局部的经济增量范围内引入市场价格机制。1985年开始,价格改革已基本转向价格放开。例如,钢材等生产资料超计划产品价格全部放开;放开生猪与蔬菜价格;粮、棉等主要农产品改统购为合同定购。由此形成了计划内价格与计划外价格并行的“价格双轨制”。随着市场价格的调节范围迅速扩大,1992年下半年,原国家物价局通过修订和颁布新的《价格管理目录》,大范围地解除了价格管制。中央直接管制的商品,由737种减为89种。1993年,又进1步放开了成品油、绝大部分钢材、煤炭、水泥的出厂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放开了粮食和食用油的价格。至此,中国的价格改革由“双轨制”进入并轨后的市场价格体制。目前,市场调节价在社会消费品0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已达90%以上,在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和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占80%左右。这表明在实物商品价格领域,市场价格体制已初步建立起来了。
(3)先在东南沿海1带开放,取得经验后再推向沿海、沿边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特别是建立经济特区,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共101届3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先生提出创办经济特区,要求特区要象陕甘宁边区那样,要杀出1条血路。1980年8月,第5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05次会议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4年5月,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1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包括防城港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同时在这些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初,又确定将长江3角洲、珠江3角洲、闽南厦漳泉3角地区,以及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决定兴办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样,到90年代初,在沿海地区形成了拥有41万平方公里、2亿多人口的沿海开放地带,国家在进出口权限、外汇留成、地方税利上给予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促使沿海地区率先走向国际市场。进入90年代,国家进1步拓展对外开放范围,由沿海向沿江、沿边和内陆中心城市延伸,先后开放了长江沿岸的重庆、武汉、黄石、岳阳、9江、芜湖6个城市,内陆各省会城市,批准设立长江3峡经济开放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有关政策;开放了13个边境口岸城市,促进边贸发展。至1995年底,中国开放地区覆盖354个市县,55万余平方公里,3.3亿多人口,包括经济特区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2个,保税区13个,基本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包括不同开放层次和功能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False$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6)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再围绕经济体制改革来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改革没有急于先走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而是先搞经济体制改革,坚持渐进的方式,相应地推进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改革。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共105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按照这个目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199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国务院部委系统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和人员精简,撤销部委19个,减少公务员50%;随后将在全国各省区市进行机构改革,开始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统1有效的行政机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3、 渐进决策成功的关键因素
回首210几年来,中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渐进决策的正确性也凸显出来,渐进式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初步寻找到了1条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具体途径。以下的几下环节对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具有关键性意义。
(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相兼容
党的105大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度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1项基本经济制度,从而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奠定了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面临着这样1个前人没有解决的世纪性难题,即公有制为主体的。因而,能否实现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兼容从根本上决定着改革的方向和前途、传统的观念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对立的,是不可兼容的,中国的改革实践否定了这种观点,中国的改革经验证明:
1、商品关系是内生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过20年的深入改革,我国的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在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之间并不存在某种固定、简单和机械式的对应关系,处理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应当从实际出发。从总体上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既要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又要体现市场机制的要求,把计划与市场、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其主导作用。
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对立和排斥的,需要共同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都是与特定的生产力相联系的,都具有相对的效率优势。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它们之间的需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可以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推动公有制经济的改革,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具有10分积极的作用。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正是公有制与市场机制之间的这种兼容性,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特别是非国有经济的迅猛发展。
(2)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协调推进
无论是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中国的经济改革都有没有离开过政治体制的改革而单独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实践中同样取得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进展。
1、政治结构是否合理最终只能以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检验标准。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政治上的相对稳定和集中,可以减少改革中摩擦和冲突引起的损耗,有利于党和政府从全局的利益出发推进改革。
2、在政治秩序相对集中和稳定的条件下推进改革,有利于党和政府从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出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1的协调,可以有效地组织和动员社会的各种资源和各方面的力量,排除内部和外部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