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关于在增长理论基础
2017-09-18 02:14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关于在增长理论基础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不错:毕业
【提要】学在2战后半个
毕业
【提要】学在2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经历了1个由盛而衰的过程。对于发展经济学未来的发展取向,人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然而,所有这些见解看来都忽略了两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第1,发展经济学如何建立自己的统1性;第2,假定实现了理论上、上的统1性,发展经济学如何建立自己的经验基础。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入重建发展经济学的1个新方向,其两个基本观点是:第1,发展经济学应当并且能够在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重建,也就是说,发展经济学可以作为增长经济学的1个学科来建立。从形式化的角度,发展可以作为1类特殊的增长问题来处理。这样,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统1性问题便可以获得解决。第2,发展经济学的重建可以以东亚的发展经验作为参照,因为东亚提供了2战后发展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实现了成功的经济发展的相对完整的经验。作者以增长理论作为框架,以东亚经验作为参照,提出了重建发展经济学的1个初步纲要。
【关键词】收敛理论;东亚模式;发展经济学
1、引 言
在过去近210年中,增长理论在沉寂了很长1段时间后,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再度恢复了其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与此同时,发展经济学则经历了1个由盛而衰的过程。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发展经济学的衰落,并不是因为发展问题已经过时,或对于所有已知的重大发展问题,发展经济学都已经给出了理论上完满的解答。恰恰相反,发展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远未过时,对于现实中重大的发展问题,我们在发展经济学中能够找到的理论解答是极贫乏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克鲁格曼①提供了1个可能的解释,即形式化分析模型发展的滞后。不过,这明显地不能解释为什么在增长理论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再度恢复了其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之后的今天,发展经济学仍处于衰落境地。发展问题较之单纯的1般增长问题更为复杂可能是其中的1个原因,但肯定不是故事的全部。对于发展经济学未来的发展取向,人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然而,所有这些见解看来都忽略了两个极其重要的问题:第1,发展经济学如何建立自身的理论统1性;第2,给定理论上、方法上的统1性,发展经济学如何建立自己的经验基础。本文的1个主要目的就在于澄清这两个具有基本重要性的问题。我们的两个基本观点是:第1,发展经济学应当并且能够在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重建,也就是说,发展经济学可以作为增长经济学的1个应用学科来建立。从形式化分析的角度,发展问题可以作为1类特殊的增长问题来处理。这样,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统1性问题便可以获得解决。第2,发展经济学的重建可以以东亚的发展经验作为参照。东亚提供了2战后发展中国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实现了成功的经济发展的相对完整的经验。这样,我们既可以在东亚的发展经验中找到丰富的发展问题,也可以利用东亚的经验检验和扩展我们提出的相关理论。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本文的讨论涉及以下问题:重建发展经济学的若干基本问题;提供讨论的经验背景;提出在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重建发展经济学的1个基本的方法论路线(“收敛”方法);进1步讨论理论建模的经验基础;提出本文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
2、增长与发展:若干基本的事实及问题
增长理论关注的1个中心问题是人均收入持续增长的原因,发展理论关心的主题则是后进国家的经济增长及不同国家间经济增长差别的原因。持续的人均收入增长及与之相关联的全面的、显著的结构变动构成经济增长的1个基本特点。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增长是从18 世纪英国革命开始的,其后扩展到其他西方国家。正是这种首先开始于西方国家的现代经济增长在其后1个半世纪内导致西方世界与非西方世界在人均收入方面的差距急剧扩大,从而使得世界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第2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世界经济与格局的演变,在现代经济增长的传播上带来了1系列具有基本重要性的变化。第1,现代经济增长进1步扩展到了大多数的属于非西方世界的发展中国家。②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经济增长成了1种真正世界性、全球性的现象。第2,同2战前相比,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发生了显著的加速。③ 第3,少数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第1次加入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行列。
在任何意义上,2战后的世界经济增长现象都是史无前例的、极其丰富和复杂的,并且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的问题。就我们当前的目的而言,我们可以将2战后世界经济增长的情况,特别是同发展中国家相关的情况为以下5 个基本的“程式化的”(“stylized”)事实。④
事实1:2战后初期,在当时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人均收入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事实2:在2战后的半个世纪内,世界经济整体上实现了持续的增长, 其增长率超过2战前任何1个时期。
事实3:在发展中国家整体与发达国家整体之间,在人均收入方面的差距并未发生显著的缩小。
事实4: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位于东亚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中国省和香港地区)在追赶发达国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并且,所有这些国家、地区都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事实5:大多数实行计划经济的主义国家在追赶西方发达国家方面最终都失败了。⑤
由上述事实,我们可以提出1系列具有根本性的重要问题:第1,为什么东亚成功了,而大多数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失败了?第2,成功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建立在私人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吗?第3,成功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开放的经济政策吗?
我们以上讨论的现象包含着与现代经济增长相关的1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后进国家能否比先进国家增长得更快,从而最终赶上先进国家。如果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之为“收敛”(“convergence”),那么,先前的观察说的是,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并没有发生显著的“收敛”。不过,类似的“收敛”现象确实发生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集团内,那就是,若将美国作为基准,OECD 集团内大多数国家都比美国增长得更快。另1方面,我们可以观察到,OECD 集团内的国家具有两个显著的相似点:第1,它们均属于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第2,它们彼此间均具有密切的经济联系(相互开放,包括商品贸易、技术转让及资本和人员的流动等)。⑥
这样,从上述观察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基本的结论:第1,在初始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增长可以发生极大的差异;第2,在开放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后进国家有可能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让等途径赶上先进国家。后1结论构成本文其后整个讨论的基本前提。
$False$
3、重建学:1个基本的论路线(“收敛”方法)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本文的讨论所依据的1个基本信念是:发展经济学应当并且能够在增长的基础上重建。首先,发展的核心是人均收入的增长,而这正是增长理论的1个中心问题。其次,增长理论发展了1整套形式化的技术,这可以帮助我们将发展理论转化为1个严格的理论。本节简要地探讨在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重建发展经济学的方法论路线。我们的基本想法是:“发展问题”可以形式化地归结为开放条件下后进国家的经济增长问题,相应地,理论建模可以归结为发展出1类特殊的开放条件下后进国家的增长模型。我们先前考察的发展事实表明,在开放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的后进国家有可能通过对外贸易、技术转让等途径赶上先进国家。这样,理论建模可以进1步具体化为构造出1类特殊的开放增长模型,其中贸易、技术转让引致后进国家的长期人均收入水平“收敛”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以下,我们扼要地阐述上述的基本方法论思想。
1般认为,增长理论开始于索洛在1956 年发表的1篇经典性文章。⑦ 早期增长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是发达市场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其核心概念是“稳态”(常数增长状态)。当然,所谓稳态不过是通常的均衡概念在动态意义上的1个扩展。在这1背景下,增长经济学被看做是1门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长期增长趋势的学科。
差不多在同1时期发展起来的发展经济学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发展经济学作为1门单独学科出现有两个背景原因:第1,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发展家存在着1些基本上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殊性,因此在发达国家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对发展中国家并不完全适用;第2,发展中国家作为落后国家存在着1个发达国家不存在的问题,即摆脱不发达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问题,具体地说包括摆脱贫困、实现化等等。然而,在发展经济学的定义上却发生了持续的混乱。首先,人们没有严格区分专注于发展问题的“发展经济学”与等同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当人们谈论发展经济学时,人们常常明显或隐含地集中关注于发展方面。然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按照主流经济学或新古典经济学的学科分类范式,显然只能理解为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各个有关经济学科的1个集合。其次,人们在谈论发展问题时,又没有严格区分1般的﹑、普遍的发展问题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特殊的发展问题。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从上述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经济学需要重新定义。我们认为,重新定义发展经济学的1个合理的路线是:(1)严格地区分发展经济学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将后者理解为关于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经济学科的1个集合;(2)将发展经济学定义为研究发展的经济学科,在广义上也包含增长经济学在内;(3)将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学科定义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或简称为后发展经济学。
重新定义发展经济学后,显然整个发展经济学需要重建。这里,我们的考虑仅限于先前定义的后发展经济学。在不会引起混淆的情况下,我们也仍然使用发展经济学这1人们惯用的称呼。若将“发展”限于常规的、可用数量描述的变动,则很明显地,从形式化分析的角度看,发展与增长本质上是同1件事。这样,后发展问题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后发展国家(或后进国家) 的经济增长问题。这里,增长须做广义的理解,包含常规的结构变动、资源变动等等。于是,后发展分析可以简单地归结为1类特殊的增长分析,即1般增长分析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应用。这样,重建发展经济学便可归结为如何将增长理论应用于后发展这1特定场合。
现在,我们可以进1步来考虑理论建模问题。如我们前面指出的,增长理论最初是在发达国家的背景下建立的,并且是在孤立的背景下建立的。当然,在现实中,没有1个发达国家是在孤立的状态下进入和保持现代经济增长的。不过,在发达国家的场合,孤立状态下的增长至少对于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是1个良好的近似(approximation)。然而,在不发达国家或后进国家的场合,孤立状态下的增长显然不能看做是1个可接受的近似了。有关后进国家经济增长的1个基本事实就是,后进国家进入和保持现代经济增长完全依赖于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及与之相关的与后者的商品贸易。这样,从形式化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后进国家的增长作为1类特殊的开放条件下的增长问题来处理。我们知道,增长理论已经解决的问题是:长期经济增长怎样联系于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⑧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则是:如何发展出1类适当的模型能够再现这样的1个增长过程,其中,后进国家能够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商品贸易及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实现较发达国家更快的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从而最终在长期人均收入水平上赶上发达国家。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定义为开放条件下的“收敛”问题,即在开放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能否通过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达到与发达国家相同的长期人均收入水平,在理论建模上便意味着,我们需要构造这样的开放增长模型,该模型能够再现上述收敛过程。我们将此方法称为“收敛”方法,将按照这1方法建立的理论称之为收敛理论。现实中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并非总是处于收敛过程。收敛分析作为对现实中的增长现象的1种理想化分析,可以为现实中处于收敛过程的发展中国家的增长提供1个近似,同时也可以为偏离收敛的各种复杂的非收敛增长提供1个方便的参照。
我们知道,1般增长理论通常以索洛模型作为1个基准模型(baseline model),1般静态贸易理论则以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作为基准模型。鬼木-宇 (Oniki 和Uzawa)⑨ 提供了结合索洛模型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1个严格的1般均衡分析。不过,他们的模型是在1般水平上建立的,并未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这1特殊情况给予特别的考虑。笔者将他们的模型进1步修改为1个应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的模型。⑩ 引入技术是公共产品的假设后,该模型可以产生出1个渐进的收敛过程。该模型的1些基本特点是:第1,在封闭的条件下,两国将处于相同的长期增长率之中,因而初始的收入差距将永久保持下去;第2,在开放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实现较快的增长依赖于与发达国家的基于比较利益的商品贸易及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第3,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在开放的条件下有可能发生不同于在封闭的条件下的结构变动,特别是,1个发展中小国有可能实现高度的经济专业化。这样,我们可以利用这1模型作为收敛分析的1个方便的基准模型。原则上,在收敛分析的背景下对这1模型的修正和扩展和在1般增长理论的背景下对索洛模型的修正和扩展,可以沿着相似的路线进行。
中国大学排名 如我们先前的讨论所指出的,增长理论是在发达国家的背景下建立的,收敛理论则显然需要在发展中国家的背景下来建立。既然东亚提供了迄今为止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最成功、最完整的例子,显然收敛理论可以以东亚的经验为参照来建立。事实上,我们先前的讨论仅仅提出了非常1般的建模路线,具体的建模显然还需要依赖于对东亚的具体经验做深入细致的了解。
4、收敛的经验基础:的东亚模式
我们先前的讨论建立了收敛理论建模的1般路线。当然,我们不能在脱离经验现实的条件下考虑理论建模。相反,理论建模应当与对经验现实的考察紧密地结合起来。理论为经验提供框架和工具,反之,后者为前者提供验证、提出和提供素材。如我们先前指出的,2战后东亚成功的发展经验,提供了后进国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贸易追赶发达国家的最完整的范例。因此,10分的,我们可以以东亚的经验为依据来考虑收敛理论建模。本节中,我们简略地讨论作为东亚的实际发展经验的1种“程式化的”(“stylized”)表述的所谓“东亚模式”,并提出有待增长理论解释和回答的有关东亚模式的1些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问题。
关于东亚模式的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及东亚模式本身,在中可以看到极其不同的规定。首先,Kuznets ⑾ 将东亚模式的代表性国家和地区限定于日本、韩国与省。世界银行⑿ 的范围则包括日本、亚洲“4小龙”及东盟3国(马来西亚、泰国及印度尼西亚)。本文中,我们采用Kuznets 的选择,依据的理由是:第1,迄今为止,只有日本及亚洲“4小龙”创造了相对完整的成功的发展经验;第2,中国香港和作为“城市国家”的新加坡,其经验不具代表性。按照这样的处理,我们也可以将日本和亚洲“4小龙”看做是东亚模式的领头者,而将中国及东盟3国看做是东亚模式的追随者。事实上,在日本、亚洲“4小龙”、中国及东盟3国之间,依照它们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通过贸易及直接投资,发展出了1种动态的国际分工关系,即所谓“雁行模式”(“flying geese pattern”):⒀ 较先进的国家和地区把逐渐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至较后进的国家和地区。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其次,给定关于东亚模式的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选择,关于东亚模式的阐述在文献中也是极不1致的。本文中,从理论建模与经验比较研究的需要出发,我们将东亚模式理解为对日本及亚洲“4小龙”创造的相对完整的成功的发展经验的1个系统的表述。⒁
东亚发展的经验是极其丰富、非常复杂的。从理论建模的角度将这些经验为1个或1组系统的模式完全超出了本文的范围。这里,我们将仅仅指出有关东亚发展的1些最重要的事实,这些事实应当看做是有关东亚发展经验的任何理论建模均需要考虑的1些基本前提。
事实1:东亚的经济增长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品贸易存在着密切的、积极的联系。1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是东亚的主要出口市场;另1方面,东亚化所需的资本设备及中间投入也主要依赖于从西方发达国家的进口。在这期间,出口在本国GDP 中比重的迅速上升与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份额的迅速增加密切相联。
事实2:东亚产出的高增长紧密地联系于高的资本积累。储蓄率在东亚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1个由低到高的上升过程,直至储蓄率显著地超过发达国家同期水平。在大部分时间内,东亚的国内投资主要依赖于国内储蓄。东亚产出的高增长及迅速的资本积累依次伴随着从初等、中等教育直到高等教育各个层次上教育的迅速发展。
事实3:东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进步主要依赖于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转让。在大部分时间内,东亚在技术上所做的主要是模仿,而不是创新。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 的比重至工业化中期开始上升,其后逐渐达到或接近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事实4:东亚工业化的过程依次经历了下述3 个阶段:在第1阶段,进口替代主要发生于轻工业,出口主要由农产品组成;并且,农业是1个主要的净出口部门(农产品出口超过农产品进口加用于农产品国内生产的资本品进口)。第2阶段开始的基本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