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为什么选择中国?上述洛氏基金会的宗旨、其负责人的理想、抱负和思想发展过程本身足以至少部分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就中国本身而言,还有以下一些因素:蜕变中的文明古国的吸引力从广义来说,基金会与教会有相通之处,事实上许多工作也是相通的,特别是“中华医学基金会”本是洛氏基金会与教会合作的事业。它的宗旨基本上带有人道主义和慈善事业的色彩。但是又不止于此,基金会要实现一番大事业,需要一片广阔的天地进行它的实验。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具备对此最适合的特点:一、大;二、穷;三、是唯一仍独立存在的文明古国;四、正处于深刻的全面变革之中,正在向西方开放,不断吸收新事物;五、有一批极优秀的知识分子,既代表东方文化,又能成为传播西方文化的载体。具备第一、二特点的国家并非只有中国,重要的是后三点是中国特有的,使之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一位在北京医学院(协和医学院的前身)任教的美国人约翰斯通(Ernest Johnstone)写给纽约差会负责人的信生动地说明这一点,值得多引一些:“……现在我们帮助中国的时机已到,因为她已认识到她的需要,她的青年渴望学习西医。当前我们可做的决不仅仅是为这个伟大的国家奠定医学基础,机会远比这要大得多:我们可以塑造未来中国医生的品性。我们要他们成为为基督理想所感召的人……这里一切都在迅速变化中。几年以前,我们是在一个满族皇朝统治之下,忽然发现我们是在孙中山领导的共和国。然后,没过多久,孙中山悄悄地‘没有啦 ’……袁世凯是大总统了。过不久又有了代议制国会和表面的民主机构。然后,几乎一瞬间,议会‘没有啦’……接着又听说制定了新宪法,一部适合独裁者的宪法,那么那部民主宪法又‘没有啦’……。这几天我们随时等待听到袁世凯加冕称帝的消息……那么共和国也‘没有啦’。……中国需要和平与秩序以便发展她那么渴望发展的一切:学校、医院、铁路、商店、工厂。让我们希望并争取真正的上帝——基督和教会连同这一切——一起来到,假如教会还是真的维护正义的工具的话。”过了半年,他又写道:“西方医学在中国的前途很光明。这些人既能干又独立,除了绝对必要外,在外国人教练下的时间不会太长了。让我们一开始就把他们引上正道。一个老师有极好的机会影响学童,但是当这个孩子长到20岁,他就会有一段时期变得固执,自以为什么都懂,不愿接受别人影响。我一向认为,一个年轻人要靠他的早期训练来度过他自以为什么都懂的时期(大约 20年)。这也适用于中国。中国现在如饥似渴地吸收我们能给予的一切。有很多迹象表明,年轻的中国不会总这么愿意向外国人学习,她将骄傲而独立地管起自己的事情来。……清华学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学堂现已由中国人自己管起来。……从去年起,有一种强烈的倾向,要完全摆脱外国人,全部用中国教员。我们对此感到遗憾,因为我们觉得这来得太早了,他们用了一些根本不称职的人。但是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独立性,而且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就是目前还是我们可以影响中国的时机,趁着在许多领域内中国还愿意听我们的话,受我们的影响,并在我们所教授的理论指导下行事。”〔20〕以上这两段话有很强的代表性,它生动地表达了19世纪后半叶以来涌向中国的以传教士为先导的各种文化教育使者的思想动机。他们对中国的贫穷、苦难抱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从中国令人眼花缭乱的动荡局势中看到希望——既是中国新生的希望,又是美国人可以施加影响的希望;他们对中国基本上是居高临下的态度,同时又感受到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独立愿望,对此给予一定尊重。不论是在教还是在俗,他们都是热切地要以基督精神(广义的)来改造中国,塑造一代新人。和早期来中国纯粹传教的教会不同的是,他们的对象不是无知百姓,而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青年,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文化阶层,他们才认为值得一做,可以在这里一显身手。通过医学科学改造中国事实上,洛氏家族对中国的兴趣始于基金会成立之前。早在1908年就在芝加哥大学发起下由洛氏赞助成立了“东方教育考察组”到中国考察。当时芝大校长贾森(Harry P.Judson)和考察组负责人芝大教授伯顿都力主以教育改造中国,认为如在中国办一所类似芝大这样的大学几乎可以在中国引起“一场社会革命”。他们不满足于已有的教会学校,而是陈义更高,要通过高等教育向中国注入“新的个人与社会道德标准”和“关于政治与社会组织的新观念”。考察组得出结论:“西方大学所体现的科学理性可以解中国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