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的发展和老龄化问题的日趋明显,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而临渚多挑战,而养老尚难以单独满足农村居民的养老需求的实际情况,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性选择应当是走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相结合之路。
论文关键词: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养老保险
家庭养老历来是我国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推进,传统的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家庭养老的压力越来越大,迫切要求寻求一种新的养老途径,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笔者认为立足当前我国农村实际,其理性选择应当是走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三者相结合之路。
1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面临困难与挑战
在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任务的绝大部分是由家庭来承担的,农村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是家庭赡养和土地收入。然而,目前这两种养老保障方式,不论是在保障能力还是在保障的可靠性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1.1家庭赡养功能下降
首先,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农村家庭养老的作用越来越小。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是一对老年夫妻由三、四个儿女供养着,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的家庭结构将变为“421”型的倒金字塔结构。这样的结构如果单纯依靠家庭养老,那将使年轻人不堪重负。同时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化趋势日趋明显,据,1990年我庭平均规模为4.18人/户,1998年减少到3.63人/户,2000年则为3.44人/户,家庭人口和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养老供给资源减少,供给程度降低。其次,城市化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土地保障产生消极影响。伴随着化和城市化,农村人口跨地区或城乡迁移的速度和规模不断上涨,而且迁移者大多数是青壮年人口,生活上的长期分离使得父母与子父间的感情纽带逐渐变得松驰,由此带来子女孝道的下降,最终引致农村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陷入困境。最后,受商品、货币以及价值规律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家庭观和老年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不愿意再单纯依附年轻人来养自己的老。所有这些都使得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逐步弱化。
1.2土地保障难以承担养老功能
1.3家庭养老与土地保障都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家庭赡养与土地保障都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将二者作为农村养老保障的长期目标是不适宜的。首先,过分强调家庭赡养功能不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推行。由于当前绝大多数农要依靠家庭赡养,农村青年仍然有多要孩子的倾向,“养儿防老”的生育观仍有市场,若长期以家庭赡养为主体,农村人口必将在“高出生一低收入一高出生”这一怪圈中继续下去,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压力。同时.过分强调家庭赡养功能还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商品性质,劳动者只有能够充分自由的出售自己的劳务才能完全实现其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在外无稳定的生活保障,家中老人又无人赡养,不得不最终回家务农;对企业而言,不仅损失了熟练工人,而且要训练生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商品的成本,从而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其次,过分强调土地保障功能不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目标的实现。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分化程度的提高,土地向经营能手集中,土地连片开发、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成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