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所有罪恶都来自“偷窃”,污染地球就是偷了孩子的未来。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经济模式,在其发展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实践中,通过官、产、民、学四方面把“天人调谐”思想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能动的文化意识,构建与循环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意识环境。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文化意识;天人调谐
“所有罪恶都来自‘偷窃’。说谎,等于偷了人们知道真相的权利;污染地球就是偷了孩子的未来;不做我们该做的环保,就是偷了全人类生存下去的最后机会。”这是阿富汗著名小说《追风筝的孩子》中一段令人震撼的话,警告人们要寻求可持续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指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人类不合理开发资源,肆意破坏环境,地球就会走向毁灭。这是循环经济思想的早期萌芽。随着环境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突出,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从稀缺走向枯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经济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有健全的法规体系、完善的政策机制、高端的技术手段,更需要有相应的文化意识环境来支撑。循环经济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活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文化意识的角度看待循环经济,在文化意识形态上改弦易辙。
一、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底蕴
什么是文化?梁启超先生《什么是文化》中称,‘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文化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循环经济与文化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表现为循环经济发展中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因此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文化发展模式。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从先秦时代到明清时期,中国大多数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自己的“天人观,,流派纷呈,观念杂陈,但其主导精神都是主张“天人调谐’的。从理论上看,“天人调谐”思想融会在中国三大传统思想儒家、道家、佛家中。儒家提出“天人合一”,认为人事必须顺应天意,要将天之法则转化为人之准则,顺应天理,方能国泰民安;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在上则表现为重本抑末、重农轻商,虽然并没有直接提到生态平衡或致力于环境保护,但客观上制约了对环境的破坏;儒家的中和思想,主张中庸之道,提倡忠恕之道、掣矩之道,就是要求人们在做事时,要设身处地的将对象与自己置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共同生存、交流与合作,这样的观念不仅影响到人对人的态度,也影响到了人对其他动物、其他生命的态度,有助于培养人们一种善待自然物的心态。
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将“自然”这个概念提升到了形而上的高度,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阪依,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道家无为的思想,反对对自然界、对其他生命,尤其对动物的人为干预和钳制,强调一种自然的秩序,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节制物欲的思想,不仅应用在消费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预先的防范上,凡是有可能引起物欲的地方,就开始进行节制。以汲水为例,道家提出宁愿用人力而不用机械,不是不知道方便省力的机械的好处,而是不想把人的聪明才智用于发展物质利益的方向,不想开启放任物欲的匣子。这就从源头上扼制了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因此,“天人调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既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既不屈从自然,又不破坏自然。人既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奴隶,而是自然的朋友,它是解决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矛盾重要的价值标尺、深厚的理论资源。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善待自然的生态经济,倡导的是人与白然的和谐统一,蕴涵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调谐思想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继承与发扬“天人调谐”理念,不仅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当今各人民由于异化和无限制的欲望膨胀而带来的道德污染、心态失衡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多角度多途径培养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是人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同时领悟文化的内涵和接受文化的熏陶,并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一种追求文化的情感。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但徒有先进的“天人调is思想是不行的,要把这种思想转化为人们的文化意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针对中国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及所处阶段,要把“天人调谐’的文化底蕴贯穿到循环经济的实践中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